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荆阳:打呼噜不是睡得香!睡眠呼吸暂停的7个危险信号

打呼噜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甚至被戏称为"睡眠交响曲",不少人想当然地将其与"睡得沉、睡得香"画上等号。但医学研究表明,约有30%的习惯性打呼噜可能暗藏健康隐患,其中最需警惕的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这种疾病会导致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上呼吸道塌陷,造成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每晚发作可达数十次甚至上百次,严重干扰正常睡眠结构和氧气供应。以下为您详细解析睡眠呼吸暂停的七个危险信号,帮助您科学识别身体发出的异常警报。

1. 打呼噜声音大且不规律:正常生理性打呼噜通常声音轻柔、节奏均匀,多在过度疲劳或饮酒后偶尔出现;而病理性打呼噜则表现为鼾声响亮(可达60分贝以上,相当于吸尘器工作音量),且伴随明显的呼吸中断现象——患者会突然停止鼾声十几秒甚至数十秒,随后发出响亮的喘息声或呛咳声,这种周期性的"鼾声-暂停-喘息"模式是睡眠呼吸暂停的典型特征。

2. 夜间频繁醒来:患者夜间醒来并非完全清醒,多表现为短暂的"微觉醒"(持续2-15秒),自己往往毫无察觉,但会导致睡眠结构碎片化。部分患者会因窒息感突然坐起,伴随心慌、胸闷或出汗,需张口呼吸缓解后才能重新入睡,严重者每晚觉醒次数可达数十次,使深睡眠比例大幅下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

3. 白天极度嗜睡:由于夜间有效睡眠严重不足,患者白天会出现不可抗拒的困倦感,典型表现为阅读、看电视时频繁打盹,开会或驾车时突然眼皮沉重。更危险的是出现"睡眠发作"——在谈话、行走等活动中突然入睡,这种情况在驾驶时可能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研究显示OSA患者发生车祸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

4. 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慢性睡眠剥夺会显著损害大脑前额叶功能,表现为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如无法坚持完成30分钟会议)、工作记忆下降(频繁忘记刚交代的任务)、执行功能障碍(难以同时处理多项工作)。学生群体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下滑,职场人士则容易在复杂决策中出现失误,这些认知功能损害与血液中氧气饱和度反复下降直接相关。

5. 晨起头痛:约30%的OSA患者会出现特征性的晨起头痛,通常表现为双侧额部或颞部的钝痛、紧箍感,可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夜间反复缺氧导致脑血管扩张,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颅内压轻度升高所致,与普通偏头痛不同的是,此类头痛服用止痛药效果往往不佳,改善睡眠后症状可明显减轻。

6. 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幕后推手。患者夜间血压会出现异常波动,呈现"非杓型"或"反杓型"曲线(正常应夜间下降10%-20%),反复缺氧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可使血压平均升高10-20mmHg,且常规降压药治疗效果欠佳,OSA治愈后约50%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

7. 心情变化:长期睡眠结构紊乱会破坏神经内分泌平衡,导致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患者常出现情绪调节能力下降——表现为小事易怒、焦虑不安(如担心夜间窒息)、兴趣减退(对以往爱好失去热情),严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状态,研究显示中重度OSA患者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且自杀风险显著增加。

当出现上述2项以上症状时,建议尽快到睡眠医学专科就诊。医生通常会安排多导睡眠监测(PSG),通过记录睡眠时的脑电图、眼动图、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等10余项指标,精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按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分为轻度AHI 5-15次、中度15-30次、重度>30次)。治疗方案采取阶梯式干预:轻度患者可通过减重(体重下降5%-10%可使AHI降低30%)、侧卧睡眠、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调整;中重度患者需使用持续正压呼吸机(CPAP)治疗,通过面罩提供恒定气流防止气道塌陷;存在明显解剖异常者(如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可考虑腭咽成形术等外科干预。

总结:睡眠占据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基石。临床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预期寿命平均缩短10年。及时识别这些危险信号,通过科学干预不仅能消除夜间打鼾、白天嗜睡等困扰,更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风险。请牢记:当枕边人鼾声如雷且伴随呼吸中断时,这绝非"睡得香"的表现,而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需要我们用科学认知和积极行动去守护睡眠健康。

(荆阳 河南宏力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