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南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高发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患病人数超3亿,核心病理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流受限,临床常表现为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及夜间或凌晨咳嗽等。哮喘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睡眠和日常活动,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气道重塑,威胁肺部健康。所以,哮喘患者科学规范管理病情,对减少发作、降低严重程度、保护肺功能意义重大。以下是经临床验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日常生活指南,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体系:
1. 避免触发因素:哮喘患者首先需要通过过敏原检测和日常观察,精准识别个人特异性触发因素,常见诱因包括烟草烟雾(主动及被动吸烟)、宠物皮屑(猫毛、狗毛等)、室内霉菌(潮湿环境易滋生)、季节性花粉(春季花粉、秋季蒿草等)、尘螨(床垫、枕头、地毯中密集分布)、冷空气刺激(气温骤降时)、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食物添加剂(亚硫酸盐、防腐剂等)。日常生活中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保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使用防螨床垫套和枕头套,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上用品;潮湿地区可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N95口罩,归来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鼻腔;避免在室内饲养宠物,接触宠物后立即洗手。
2. 规律用药:哮喘治疗需遵循“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原则,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阶梯治疗方案用药。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或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需每日规律使用,通过储雾罐或干粉吸入器等装置确保药物有效沉积于气道,从而持续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解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仅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不可作为常规用药频繁使用。使用吸入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声音嘶哑。患者需掌握药物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定期检查药物剩余剂量,建立用药提醒机制(如手机闹钟、药盒分装),坚决杜绝自行减药或停药,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3. 健康饮食:哮喘患者应构建以抗炎、抗氧化为核心的饮食结构,每日保证摄入500克以上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占比不少于1/2)、200-350克新鲜水果(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浆果类优先)及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等),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可有效抑制气道氧化应激反应。每周可适量食用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同时需限制精制糖(每日摄入量<25克)、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加工糕点)及高盐食物(每日盐摄入<5克)的摄入,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慎食添加亚硫酸盐的食品(如腌制食品、啤酒、某些果汁)。
4. 适量运动:科学运动可增强哮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气道顺应性,降低运动诱发哮喘的风险。患者应在病情稳定期(PEF变异率<20%)开始运动,初始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篮球)和在寒冷干燥环境中运动。运动前需进行10-15分钟热身(如动态拉伸、慢走),运动后进行5-10分钟整理活动;运动前15-20分钟可预防性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咳嗽、胸闷、喘息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使用缓解药物。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的安全范围内。
5. 管理压力:心理因素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长期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加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患者可学习并坚持每日15-20分钟的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法(取舒适体位,一手放腹部,一手放胸部,用鼻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屏气2秒后用口缓慢呼气,重复10-15次)、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从脚趾开始,逐组肌肉先紧张后放松)、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接纳当下感受);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瑜伽、参与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缓解压力。当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避免情绪问题成为哮喘发作的“隐形推手”。
6. 定期监测:肺功能监测是哮喘管理关键,患者在家配峰流速仪,早晚各测1次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并记录在哮喘日记,日记记录PEF值、症状评分、夜间憋醒次数、用药情况、可疑触发因素等。建议每3个月绘制PEF曲线判断病情。此外,定期监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反映气道炎症助调治疗方案。复诊带日记和数据,助医生评估病情优化策略。
7. 遵循医嘱:哮喘需长期随访管理,患者建固定呼吸专科随访关系,按病情定随访计划。复诊汇报症状、用药等情况,勿自行增减或换药物。用新药咨询医生,避用诱发哮喘药。同时,主动学防治知识,参加培训,做好自我管理。
8. 紧急准备:哮喘发作突发,患者日常带足量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器,确保有效、喷雾正常,标注日期,用完补充。制定“哮喘急性发作应急预案”,明确发作识别标准,掌握缓解药用法,记急救电话和医院地址,告知他人病情及药物位置,演示使用方法。出现危急情况立即拨打120。
总结:全方位日常管理可降低哮喘发作风险,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哮喘管理需医患协作,患者密切沟通医疗团队,定期评估调整方案,不放松警惕。家庭支持和社会环境也很重要,结合医学规范和生活实践,实现哮喘有效控制。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