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荆阳:室息急救黄金4分钟科普常识

窒息是指由于异物(如食物、玩具碎片、痰液等)完全或部分阻塞呼吸道,导致肺部无法正常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进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急性缺氧的危急状况。据《美国医学会杂志》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窒息死亡的案例超过10万例,其中85%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在医学领域,针对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标准化急救技术被称为"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这一由美国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于1974年发明的急救术,通过突然增加胸腔压力促使异物排出,至今已挽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医学研究证实,当窒息发生后,脑组织在缺氧4-6分钟内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而在黄金4分钟内实施有效急救,患者生存率可从不足5%提升至70%以上,因此国际急救界将这段时间称为"生命抢救的黄金窗口"。

窒息发生时,人体会呈现一系列典型的生命垂危信号:患者通常会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抓住颈部(国际通用的"窒息手势"),表现出无法说话、剧烈呛咳或完全不能咳嗽的状态;随着缺氧加重,口唇、指甲床及面部皮肤会逐渐出现紫绀(青紫色),严重时四肢末端也会呈现发绀;当血氧饱和度降至60%以下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无力,最终因脑缺氧陷入昏迷。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与儿童的窒息表现存在细微差异——成人多因进食时说话大笑导致大块食物阻塞,儿童则常见于误吞小零件或坚果,而婴儿往往因吸食果冻、葡萄等软质食物引发窒息。一旦观察到上述症状,目击者必须在10秒内完成状况判断,立即启动急救流程,任何犹豫都可能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1. 确认情况:首先通过"一问二看三听"快速评估——询问"您能说话吗?",观察是否有颈部抓握动作,倾听是否存在高调的吸气性喘鸣音(如"鸡鸣样"咳嗽)。若患者能清晰回答或有力咳嗽,表明呼吸道仅部分阻塞,此时应鼓励其自主咳嗽(每次咳嗽间隔2-3秒,保持上身前倾),切勿拍打背部或给予水饮。若患者出现"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的"三不"症状,或已出现紫绀、意识障碍,需立即进入紧急急救程序,同时示意周围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120、美国911)。

2. 拍背法: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的初步急救。操作者需将婴儿俯卧放置于非主力前臂上,确保婴儿头部略低于躯干,用虎口托住婴儿下颌并固定头部(避免压迫颈部血管),另一只手的掌根(腕关节伸直,手掌与前臂成一直线)在两肩胛骨连线中点处施加力量,进行5次快速有力的拍打(每次拍打持续0.5秒,力度相当于能使成人手掌微微发红)。拍打时需注意:婴儿脊柱脆弱,严禁用整个手掌拍打,且每次拍打后需观察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若发现异物应使用小指沿口腔内侧壁轻轻勾取(避免将异物推得更深)。

3. 胸部推挤法:当拍背法无效时立即转换的核心急救技术。对婴儿实施时,需将其翻转至仰卧位,用中指和无名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1指宽处(胸骨下半段)进行5次垂直向下的快速推挤,推挤深度为婴儿胸廓厚度的1/3(约2-3厘米),每次推挤后需完全放松让胸廓回弹。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急救时,操作者应站在患者身后,双腿分开呈弓步固定患者下半身,一手握拳(拇指侧朝向患者腹部)置于剑突下两横指处(肚脐上方3-4厘米),另一手紧扣握拳手,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力量快速向上、向内施加冲击力(类似"向上提举"动作),每次挤压持续1秒,间隔1秒,连续5次为一组,挤压深度成人约5-6厘米,儿童约3-4厘米。对于孕妇或过度肥胖者,应改为胸部推挤法(双手放置位置同心肺复苏)。

4. 重复操作:遵循"5次拍背-5次推挤"的循环急救模式,每次操作后需检查口腔异物情况。若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突然呕吐,应立即将其身体转向一侧(防止误吸),用手指缠上纱布或手帕清除口腔残留物。对于意识清醒的成人患者,可指导其在每次推挤时配合主动弯腰动作,利用身体重力辅助异物排出。整个急救过程中需保持冷静,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尤其老年人),同时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异物排出、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方可停止循环操作。

5. 心肺复苏(CPR):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时,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解开领口及腰带,首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成人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随后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实施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起伏)。每完成5组CPR(30:2)后,需检查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若发现可见异物应立即清除。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CPR必须持续进行,研究表明中断CPR超过10秒就会导致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降低抢救成功率。

急救实施时,指定专人拨打急救电话,说明“呼吸道异物窒息,患者[清醒/昏迷/无呼吸],已实施[海姆立克急救/CPR],地址[详细门牌号],请带气管切开包和喉镜等设备”。等待救援时,记录患者窒息时间、急救措施和生命体征变化(如紫绀程度、意识状态),让救援车易识别(如门口挂标识或派人引导)。儿童患者要告知年龄、误吞物品类型及大小。即便异物排出,患者仍需就医,因可能造成气道黏膜损伤或残留碎片,24小时内可能有迟发性水肿或感染。

海姆立克急救法有效,但操作不当有并发症:对老年人易致肋骨骨折(发生率约8 - 12%),过度挤压可能造成肝脾破裂(尤其儿童),对哮喘患者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国际急救指南规定,急救者需经正规培训(如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课程),掌握正确手位和力量控制。独居者窒息可借助椅背、桌角等自救。海姆立克法不适用于溺水、喉头水肿等非异物性窒息,此类需立即CPR并等专业人员气管插管。

结语:掌握窒息急救技能是守护他人生命和公民基本素养。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5%,80%窒息事故发生在家庭。建议每个家庭1 - 2名成员接受正规急救培训(如红十字会急救员认证),高危区域配“急救流程图”,家长注意3岁以下儿童不接触直径小于3厘米小物件。企业、学校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将海姆立克法纳入员工必修课程。黄金4分钟内,正确操作可能创造生命奇迹,而获得此能力只需4小时专业培训

(荆阳 河南宏力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