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李博:慢性咳嗽久治不愈?警惕“沉默的胃食管反流”

慢性咳嗽是临床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通常指持续8周以上的咳嗽症状,据统计约占呼吸科门诊量的20%-30%。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变应性鼻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某些降压药物(如ACEI类药物)的副作用等。然而,在这些常见病因之外,有一种隐藏的"幕后推手"常常被医患双方忽视,那就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部的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俗称"烧心")、反酸、嗳气等。但在临床中约3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并不表现出这些典型消化道症状,而是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特殊类型被称为"沉默的胃食管反流"或"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

沉默的胃食管反流之所以成为慢性咳嗽诊断中的"隐形杀手",核心原因在于其缺乏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患者往往不会主动向医生提及反酸、烧心等感受,甚至完全没有这些不适。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咳嗽机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反流物刺激食管下端的迷走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反射触发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直接引发咳嗽反射;另一方面,酸性反流物(pH值常低于4)可通过咽喉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对气道黏膜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长期可导致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形成"反流-咳嗽-反流"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那些经过规范的呼吸道疾病治疗(如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组胺药物等)2-4周后咳嗽仍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尤其是夜间平卧时咳嗽加重、餐后咳嗽明显或伴有咽喉异物感的人群,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胃食管反流作为潜在病因的可能性。

诊断沉默的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特殊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可记录反流事件的频率、持续时间、反流物性质及与咳嗽的关联度)、食管内镜检查(可评估食管黏膜有无糜烂、溃疡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食管测压(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食管蠕动功能),以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对高度怀疑者给予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4周,若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则支持诊断)。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通常采取阶梯式治疗策略,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包括严格限制高脂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巧克力、咖啡及酒精摄入,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以上,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睡觉时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以利用重力减少反流。药物治疗方面,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通常需要标准剂量每日2次(早餐前30分钟及晚餐前)服用,疗程至少8周;对于部分PPIs疗效不佳者,可联合使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以增强疗效。

对于经过8-12周规范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后,咳嗽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或反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食管pH监测证实存在病理性反流的患者,可考虑进一步的侵入性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反流手术和内镜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反流手术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组织环绕食管下端进行折叠缝合,重建一个"抗反流瓣膜",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反流功能,从而有效减少反流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也取得显著进展,如经口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射频消融术(Stretta术)、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技术等,这些微创治疗方法通过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达到抗反流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药物疗效不佳但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必须通过食管功能检查确认存在明确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总之,慢性咳嗽作为一种跨学科的临床症状,需要呼吸科、消化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协作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那些长期被慢性咳嗽困扰、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尤其是同时存在夜间咳嗽加重、餐后咳嗽、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等非典型表现时,应及时提醒医生考虑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临床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习惯、睡眠姿势、有无反酸烧心等细节)、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合理选择食管pH监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等辅助检查,多数患者可得到准确诊断。一旦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规范药物治疗或必要的手术干预,约70%-80%的患者咳嗽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从而显著改善生活质量,避免长期咳嗽带来的焦虑、失眠及社交困扰。

(李博 淅川县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