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娜娜:秋燥克星:从麦冬到玉竹的“滋阴密码”

秋季,随着西风渐起、昼夜温差拉大,空气中的湿度往往骤降至40%以下,这种"燥邪当令"的气候环境会悄然耗伤人体津液——从鼻腔黏膜的干涩刺痛到口唇干裂起皮,从皮肤失去弹性到大便干结难解,甚至出现夜间干咳无痰、咽喉灼痛等典型症状。中医理论将这种季节性失衡称为"秋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有"燥胜则干"的记载,认为秋季金气当旺,燥邪易从口鼻入侵,首先犯肺,继而损伤胃阴,最终导致全身阴液亏耗的病理状态。为破解这一困扰古人千年的健康难题,中医药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滋阴润燥智慧,其中麦冬与玉竹这两味药食同源的经典药材,因其平和的药性与显著的润燥功效,被誉为应对秋燥的"黄金搭档"。

麦冬,学名Ophiopogon japonicus,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入药部分为肉质纺锤形的干燥块根,形如麦粒而饱满润泽,故又名"麦门冬"。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三经,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三大核心功效,正如《本草汇言》所赞:"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麦冬含有麦冬皂苷A/B/C、高异类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能显著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清除自由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胃轻瘫、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燥热证者,尤其对秋季因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少痰、声音嘶哑,胃阴亏虚导致的饥不欲食、干呕呃逆,以及心阴耗伤引发的心烦不眠、舌尖红绛等症状具有确切疗效。

玉竹,学名Polygonatum odoratum,属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横走的肉质根茎呈结节状,色黄白而半透明,嚼之甘甜多液,古称"葳蕤"。中医认为玉竹味甘性平,主归肺、胃二经,既能滋阴润肺以治燥咳,又能养胃生津而疗消渴,其药性平和柔润,无麦冬之苦寒,更适合长期滋补。《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言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䵟,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现代化学分析显示,玉竹含有玉竹黏多糖、甾体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及多种氨基酸,其中玉竹黏多糖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甾体皂苷则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在秋季养生中,玉竹尤其擅长改善因胃阴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干呕呃逆,以及肺胃阴伤引起的皮肤干燥、毛发枯槁,其黏液质成分能在消化道黏膜形成保护膜,同时促进唾液腺分泌,从根本上缓解"燥胜则干"的病理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麦冬与玉竹的应用远不止于药房中的饮片,更融入寻常百姓的餐桌智慧,通过煲汤、煮粥、泡茶等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经典的"麦冬玉竹瘦肉汤"取麦冬15g、玉竹20g、猪瘦肉200g,搭配生姜3片,文火慢炖1.5小时后加盐调味,此方能滋阴润燥、养胃生津,特别适合教师、主持人等用嗓过度人群;"玉竹银耳羹"则以玉竹15g配伍银耳20g、百合10g、冰糖适量,炖煮至黏稠状,其富含的植物胶质能有效改善皮肤干燥,是秋季美容养颜的食疗佳品;上班族还可制作"双冬护嗓茶",取麦冬10g、玉竹10g、桔梗5g、胖大海1枚,用沸水焖泡15分钟后代茶频饮,可缓解咽喉不适。这些食疗方遵循"药食同源"理论,将药材的功效与食材的美味完美融合,在袅袅热气与醇厚口感中,实现阴液的补充与燥邪的清除。

然而滋阴润燥需遵循"辨证施膳"原则,麦冬与玉竹虽性质平和,仍需因人制宜。中医体质学说将人群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其中平素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的阳虚体质者,以及胃脘冷痛、食生冷则腹泻的脾胃虚寒者,若长期服用麦冬玉竹可能加重寒凝症状,此时可配伍3-5片生姜或少许花椒以调和药性。更重要的是,秋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初秋尚有夏热余气,多见温燥(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宜用麦冬配桑叶、菊花;深秋则寒意渐浓,易患凉燥(伴恶寒无汗、苔白),需玉竹合紫苏、杏仁。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个人体质属性与燥邪类型,再进行药材配伍与用量调整(一般保健用量为麦冬10-15g/日,玉竹15-20g/日),方能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效果。

总之,麦冬与玉竹承载着中医药"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它们如同两位温柔的润燥使者,在干燥的秋季为人体筑起津液保护屏障。从《神农本草经》的最初记载到现代药理研究的科学验证,从宫廷御医的秘方到寻常百姓的餐桌,这两味药材跨越两千余年时光,依然守护着中国人的季节性健康。当我们在秋日午后啜饮一杯温润的麦冬玉竹茶,在晚餐时品尝一碗浓稠的银耳羹,实则是在践行着"治未病"的健康理念——通过顺应时令、滋养阴液,让身体在与自然的和谐共振中,安然度过"多事之秋",迎接冬日的闭藏与蓄势。

(张娜娜 开封市中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