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别忽视!结直肠管状腺瘤的防治要点

结直肠管状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常见良性肿瘤,在4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率可达20%-30%,尤其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尽管其生长缓慢且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但临床研究表明约5%-10%的管状腺瘤可能在10-15年内发生恶变,其中直径超过2厘米、伴有绒毛状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癌变风险显著升高。因此,结直肠管状腺瘤的防治需构建"早筛-精诊-规范治-长期管"的全程管理体系,通过多维度干预策略实现肿瘤的有效防控。
首先,早期发现结直肠管状腺瘤依赖于分层次、个体化的筛查策略。根据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推荐,40-74岁一般风险人群应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每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FIT)联合每3年多靶点粪便检测;对于有腺瘤病史、家族性息肉病或炎症性肠病等高风险人群,筛查起始年龄需提前至30-40岁,且结肠镜复查间隔缩短至1-3年。在各类筛查手段中,结肠镜检查凭借95%以上的息肉检出率和同步治疗能力,被公认为诊断的"金标准",其不仅可清晰观察从直肠到回盲部的全部结直肠黏膜,还能对直径仅几毫米的微小腺瘤进行精准活检或切除,有效阻断癌变进程。近年来发展的虚拟结肠镜(CT结肠成像)虽可作为结肠镜的替代选择,但其对<6mm息肉的检出敏感性不足,且无法同时完成治疗操作,通常用于不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
其次,正确诊断结直肠管状腺瘤需要病理科与内镜中心的紧密协作。内镜下切除的息肉标本需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进行连续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由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评估腺瘤的组织学类型(管状、绒毛状或管状绒毛状)、最大径、蒂部特征、上皮异型增生程度(低级别/高级别)以及切缘状态。对于直径>10mm的广基腺瘤或疑似癌变病例,还需加做免疫组化检测(如Ki-67、p53等)和分子病理分析(如KRAS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生物学行为和预后风险。这份病理报告将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例如低级别管状腺瘤且完整切除者可进入常规随访,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局部癌变者可能需要追加内镜下扩大切除或外科手术干预。
及时治疗是阻断腺瘤癌变进程的关键环节,需根据腺瘤特征选择适配的内镜治疗技术。对于直径<10mm的有蒂腺瘤,可采用圈套器冷切除或热活检钳凝除术,术中通过高频电凝产生的局部高温使组织凝固坏死,同时实现止血;直径10-20mm的广基腺瘤推荐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通过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举病变后,使用圈套器完整剥离包含腺瘤的黏膜层;而对于直径>20mm、扁平隆起型或累及黏膜下层的复杂腺瘤,则需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黏膜下层注射甘油果糖+靛胭脂混合液形成液体垫后,使用IT刀或Dual刀沿病变边缘进行环周切开,再逐步剥离病变组织,该技术可实现90%以上的完整切除率,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术后需通过金属夹闭合创面,并常规送检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缘,确保无病变残留;对于术中发现的疑似穿孔或出血高危病例,应留置止血夹并住院观察24-48小时。
最后,长期随访是结直肠管状腺瘤防治的重要保障,需建立基于风险分层的动态监测体系。根据2022年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指南建议:低风险腺瘤(1-2个<10mm管状腺瘤)患者术后5-10年复查结肠镜;中风险腺瘤(3-10个腺瘤或单个≥10mm腺瘤)患者3年内复查;高风险腺瘤(>10个腺瘤、直径≥20mm腺瘤或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年内需首次复查。随访过程中若发现新发腺瘤,需根据其数量、大小和病理特征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并调整监测间隔。对于内镜切除术后的患者,除定期内镜复查外,还应每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和肿瘤标志物(CEA、CA19-9)检测,形成"内镜+分子标志物"的双重监测网络,以便早期发现腺瘤复发或癌变迹象。临床数据显示,规范随访可使腺瘤复发检出率提升40%,将癌变风险降低65%以上。
除了上述的医疗措施,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腺瘤发生和复发的基础防线。饮食方面应遵循"高纤维、低脂肪、控热量"原则,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全谷物、新鲜蔬果),限制红肉(牛肉、羊肉、猪肉)摄入量至每周<500克,避免食用加工肉类(香肠、火腿、培根等);烹饪方式优先选择蒸、煮、烤,减少油炸和腌制食品。运动干预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配合2-3次肌肉力量训练,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范围。同时需严格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因为吸烟可通过尼古丁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酒精则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乙醛等致癌物质,双重因素可使腺瘤复发风险增加2.3倍。研究证实,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腺瘤复发率可降低31%,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下降24%。
总之,结直肠管状腺瘤的防治需要构建"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三方联动的综合防控体系:卫生部门应加强科普宣教,推广适龄人群筛查;医疗机构需优化"内镜中心-病理科-随访门诊"的协作机制,确保诊疗规范实施;患者则应提高健康意识,主动参与筛查并坚持长期随访。通过将医学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将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不仅能有效降低管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更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最终实现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关口前移"战略目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