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清:卵巢肿瘤病理:不容忽视的健康密码

卵巢肿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肿瘤类型之一,在妇科临床诊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呈现显著多样性,依据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可系统分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三大类。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深部,被子宫、膀胱及肠道等器官环绕,早期肿瘤往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这使得疾病在初始阶段极易被忽视。因此,建立定期规范的妇科健康检查机制,同时提升女性群体对卵巢肿瘤潜在风险症状的认知警觉性,对于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良性卵巢肿瘤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其生物学特性通常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病程较长,且多数情况下肿瘤局限于单侧卵巢发病。在病理学分类中,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成熟畸胎瘤(即皮样囊肿)以及卵巢纤维瘤等。这类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较低,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治疗方式以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术后复发率低,患者总体预后情况良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良性肿瘤,当肿瘤体积生长至较大尺寸(通常直径超过5厘米)时,可能因压迫周围脏器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部胀满感、盆腔下坠感、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压迫表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发生肿瘤蒂扭转或自发性破裂,导致突发性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急腹症表现,其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介于典型良性肿瘤与明确恶性肿瘤之间,故又被称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这类肿瘤在组织学上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常,如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核分裂象略增加等恶性特征,但尚未出现明确的间质浸润证据,其转移能力和复发风险显著低于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同样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范围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肿瘤累及范围综合确定,对于年轻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由于部分交界性肿瘤存在远期复发的可能,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监测,包括定期妇科检查、影像学评估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性质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它们可能表现出一些恶性特征,但扩散能力较弱。这类肿瘤的治疗同样以手术为主,但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监测。
恶性卵巢肿瘤,在医学上统称为卵巢癌,是卵巢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疾病。卵巢癌在疾病早期阶段,由于肿瘤体积较小且生长部位隐匿,患者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如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消化道疾病而延误诊治。随着病情的进展,当肿瘤生长至一定大小或发生转移时,患者可出现持续性腹痛、腹部明显膨隆、不明原因的体重快速减轻、食欲显著下降、贫血、乏力等临床症状。卵巢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上皮性卵巢癌(约占卵巢癌总数的70%-80%)、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以及转移性卵巢癌等,其中上皮性卵巢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针对卵巢癌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结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手术旨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术后辅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以清除残余癌细胞。由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困难,约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Ⅲ期或Ⅳ期),伴有盆腹腔广泛转移,导致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加强公众对卵巢癌早期预警症状的健康教育,推广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对于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卵巢肿瘤准确病理诊断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根本依据,诊断依赖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技术。组织学检查包括肿瘤细胞涂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等,可显示肿瘤细胞形态等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明确肿瘤组织来源和分化方向。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分析等也用于病理诊断。多维度检查手段协作,确定肿瘤性质、类型、分级及分子分型,为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例如,上皮性卵巢癌中,低级别与高级别病理分级预后不同,低级别预后较好,高级别需更积极治疗。
卵巢肿瘤预防方面,除定期妇科体检,关注家族肿瘤病史有预警价值,部分卵巢肿瘤有遗传易感性。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相关,携带突变女性患癌风险高。有相关癌症家族史的女性,建议30 - 35岁开始进行基因检测,咨询遗传咨询师制定筛查管理方案。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总之,卵巢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其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需妇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协作,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如超声、CT、MRI等)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全面准确诊断评估。同时,要加强全社会卵巢肿瘤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女性对早期症状识别能力,推广规范早期筛查项目,这是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率的关键。确诊患者应与医疗团队充分沟通,了解自身疾病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目标及预后,在医生指导下理性选治疗方案,乐观配合治疗,以获最佳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