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胡培珠:胶质瘤分级Ⅰ-Ⅳ级:病理科如何判断“良性”与“恶性”?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分级系统直接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被视为低级别(良性倾向),Ⅲ-Ⅳ级为高级别(恶性)。病理科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检测等手段,结合肿瘤生物学行为,对胶质瘤的良恶性进行精准判定。

一、病理分级的核心依据

病理分级的核心在于评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活性。

Ⅰ级胶质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细胞形态接近正常胶质细胞,核分裂象极少,无坏死或微血管增生。这类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晰,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低,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Ⅱ级胶质瘤:包括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偶见,但无坏死。此类肿瘤虽属低度恶性,但存在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的风险,需长期随访。

Ⅲ级胶质瘤: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增多,可见坏死或微血管增生。这类肿瘤侵袭性强,术后易复发,需联合放化疗。

Ⅳ级胶质瘤:即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分化极差,核分裂象密集,广泛坏死和微血管增生是典型特征。其生长迅速,平均生存期仅12-15个月,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类型。

二、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判定胶质瘤良恶性的“金标准”。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穿刺获取肿瘤组织后,进行以下分析:

细胞异型性:恶性胶质瘤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增高,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细胞差异显著。

核分裂象计数:高级别胶质瘤每10个高倍视野下核分裂象常超过5个,而低级别胶质瘤通常少于2个。

坏死与血管增生:胶质母细胞瘤可见大片坏死区,周围环绕异常增生的血管,形成“假栅栏样”结构。

免疫组化标记:通过检测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指数)等标记物,辅助判断肿瘤来源和增殖活性。例如,Ki-67指数>10%提示肿瘤生长活跃,预后较差。

三、分子标志物

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已成为胶质瘤分级的重要补充手段:

IDH突变:约70%的低级别胶质瘤(Ⅱ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存在IDH1/2基因突变,此类患者预后较好,对化疗敏感。

1p/19q联合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分子改变,提示患者对化疗(如PCV方案)反应良好,生存期更长。

TERT启动子突变:常见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与肿瘤侵袭性增强相关。

MGMT启动子甲基化:若发生甲基化,表明肿瘤对替莫唑胺等烷化剂化疗敏感,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四、影像学与临床特征的辅助判断

尽管病理分级是核心,但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MRI表现: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则表现为信号不均,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呈“花环样”或“团块状”强化,周围水肿明显。

临床症状:低级别胶质瘤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癫痫或轻度头痛;高级别胶质瘤进展迅速,常伴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胶质瘤的良恶性判定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需结合病理分级、分子特征、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检测在胶质瘤分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患者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胡培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