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洁:腹泻就用蒙脱石散?这类情况可能越吃越严重!

腹泻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医学上通常定义为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且粪便性状发生显著改变——包括稀便(含水量约80%)、水样便(几乎呈液体状态)或带有粘液、脓血的异常粪便。蒙脱石散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非处方止泻药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利用天然蒙脱石微粒的层状结构和巨大表面积,像"海绵"一样吸附肠道内的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其产生的肠毒素,同时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屏障,减少肠道蠕动和分泌,从而快速缓解腹泻症状。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腹泻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侵袭肠道引发的炎症反应;后者则涵盖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情况。因此,蒙脱石散绝非"万能止泻药",若不分病因盲目使用,不仅可能无效,反而会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症状。
首先,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肠炎),使用蒙脱石散需格外谨慎,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类腹泻通常伴随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等症状,治疗的关键在于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杀灭病原体。蒙脱石散虽然能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清除部分细菌及毒素,但同时也会像"磁石"一样吸附抗生素,形成药物-蒙脱石复合物,显著降低抗生素在肠道内的有效浓度。临床研究表明,当蒙脱石散与口服抗生素同时使用时,后者的生物利用度可降低30%-50%,直接影响杀菌效果。例如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时,若在服用诺氟沙星的同时使用蒙脱石散,会导致肠道内有效抗菌成分不足,无法彻底清除致病菌,使感染迁延不愈,甚至引发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先抗生素后蒙脱石散,间隔至少2小时"的原则用药,或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需要使用蒙脱石散。
其次,在非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蒙脱石散仅能作为对症支持手段,而不能替代病因治疗。以食物中毒为例,虽然蒙脱石散可通过吸附部分毒素缓解腹泻程度,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催吐、洗胃(中毒4小时内)、补液等措施阻断毒素吸收并促进排出。对于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如乳糖不耐受患者摄入乳制品后出现的腹胀、腹泻,核心解决方案是严格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或在食用前补充乳糖酶,单纯使用蒙脱石散只能暂时掩盖症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长期使用还可能因肠道吸收功能受影响导致营养不良。药物相关性腹泻同样如此,如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症状,此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更换剂型或改用其他降糖药来解决,而非依赖蒙脱石散止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发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则需要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蒙脱石散仅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短期使用。
此外,特定人群用蒙脱石散需个体化风险评估,勿自行用药。婴幼儿消化系统未成熟,过量用可能致便秘等并发症,建议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按体重算剂量(通常每日1 - 3克,分3次服)并观察排便。孕妇虽无蒙脱石散致畸证据,但孕期肠道蠕动慢,长期用增加便秘风险、诱发宫缩,早晚期孕妇需产科医生评估后用。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有基础病,用蒙脱石散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与降压、降糖药同服间隔2小时以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警惕药物蓄积风险,应在医生监测下用。
特殊病理情况,腹泻是机体排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射”,强行止泻会致毒素蓄积、加重病情。如食物中毒,盲目用蒙脱石散止泻会引发更严重中毒症状。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假性腹泻”,用蒙脱石散无效还掩盖病情。腹泻伴随持续高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粪便带血、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结语,腹泻治疗遵循“病因治疗为核心、对症支持为辅助”原则,个体化综合管理。用蒙脱石散前要明确病因,感染性腹泻选敏感药,非感染性腹泻去除诱因。用药按推荐剂量(成人每次3克,每日3次,溶50ml温水服),避免过量致不良反应。同时,补液与营养支持不能忽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静脉补液。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病情缓解后恢复正常饮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对预防感染性腹泻重要。总之,蒙脱石散是辅助药,科学用药、对症施治是康复关键。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