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莹:老年性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简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人体衰老,成骨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破骨细胞功能相对亢进,导致骨量持续性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显著增加,极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等严重并发症。药物治疗作为临床干预的核心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调节骨代谢平衡,有效减缓骨矿物质流失速度,促进骨密度提升,降低骨折发生风险,并缓解因骨量减少引发的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从而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用药,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骨表面的羟磷灰石,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与增殖,从而显著减缓骨吸收进程。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Alendronate)、利塞膦酸(Risedronate)、唑来膦酸等,其中口服制剂需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静脉制剂可每年给药一次,极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此类药物通常需要长期规范服用以维持疗效,但需注意的是,口服制剂可能会引起上消化道刺激症状,如食道炎、胃炎、胃溃疡等,因此服用时需保持站立姿势并饮用足量白水,避免平卧。
2.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以雷洛昔芬(Raloxifene)为代表的SERMs,通过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组织中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同时在乳腺和子宫内膜组织中表现为抗雌激素效应,避免了传统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的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有血栓病史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3. 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钙是构成骨骼的基本原料,维生素D则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二者联合补充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措施。临床常用的钙剂包括碳酸钙、枸橼酸钙等,每日推荐剂量为1000-1200mg元素钙;维生素D3制剂可促进钙的有效利用,老年人因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每日推荐补充800-1000IU。补充时需注意避免过量补钙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建议定期监测血钙、血磷水平。
4. 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鳗鱼降钙素等,通过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同时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症伴急性骨痛的患者。该类药物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鼻喷剂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少;注射剂镇痛效果更显著,但可能引起面部潮红、恶心等不适。由于其骨保护作用相对较弱,通常作为双膦酸盐类药物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
5. RANK配体(RANKL)抑制剂:狄诺赛麦(Denosumab)作为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阻断其与破骨细胞表面RANK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活性,显著减少骨吸收。该药物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每6个月一次,适用于有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对双膦酸盐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患者具有显著优势。长期使用需注意监测血钙水平,避免低钙血症的发生。
6. 骨形成促进剂: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1-34),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促进新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是目前唯一获批的具有促进骨形成作用的药物。该药物需通过每日皮下注射给药,疗程通常不超过24个月,主要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伴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尤其是既往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对其他抗骨吸收药物反应不佳者。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及血钙水平,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总结:在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之前,老年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全面沟通,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医生需结合患者的骨密度检测结果、骨折风险评估、肝肾功能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干预紧密结合,包括坚持规律的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均衡饮食、避免吸烟酗酒及过量饮用咖啡、减少跌倒风险等,以协同提升治疗效果。治疗期间需定期(通常每12-24个月)进行骨密度复查及药物疗效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