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孙瑞华:热射病急救别等医生来?身边人能做这些事

一、热射病不是“中暑加重”,是身体“热到罢工”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不是简单的“头晕眼花”,而是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系统彻底“罢工”,核心体温飙升到40℃以上,全身器官因“过热”出现损伤。

这种情况下,人体像“烧过头的机器”,大脑、心脏、肾脏都会受影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在几小时内出现昏迷、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热射病急救的关键是“快速降温”,等医生赶到的这段时间,身边人的操作直接决定患者的生死。

二、先判断是不是热射病,这些表现要认清

热射病来得急,但有明显特征,快速识别才能正确施救:

(一)体温高到“烫手”

用体温计测量(最好是直肠温度,更准确),核心体温超过40℃,这是热射病最典型的标志。患者皮肤可能滚烫、干燥(也可能因为出汗过多而潮湿),摸起来比平时热很多。

(二)意识变得“不清楚”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接着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甚至昏迷、抽搐。这是因为高温损伤了大脑功能,必须立即降温,不能等“清醒过来”。

(三)伴随这些“危险信号”

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超过130次/分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或发紫,严重时出现无尿(肾脏衰竭),这些都是器官受损的表现,提示情况危急。

三、热射病急救,“降温”是第一要务,分秒必争

热射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30分钟”,这段时间内快速降温,能最大程度减少器官损伤,身边人要立刻做这几步:

(一)立刻脱离高温环境,搬到“凉快地方”

把患者从烈日下、封闭车厢、高温车间等地方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如树荫下、空调房),避免继续吸热。如果在室内,打开门窗、风扇,让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度。

(二)快速给身体“物理降温”,别犹豫

降温速度直接影响预后,核心体温每降低1℃,风险就减少一分,具体这样做:

1.解开患者衣物:脱掉紧身衣、外套,露出胸部、腹部、大腿等大面积皮肤,方便散热;

2.用凉水擦拭身体:用湿毛巾(水温15-20℃,别用冰水,避免刺激血管收缩)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等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地方散热快;

3.扇风加速蒸发:用风扇对着擦拭后的皮肤吹,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降温效果更好;

4.冰袋冷敷关键部位:没有冰袋可以用冰冻矿泉水裹上毛巾,放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处,每次放10分钟左右换位置,避免冻伤皮肤。

(三)别给患者“乱吃东西”,补水要谨慎

1.别喂退烧药:热射病是体温调节系统失灵,退烧药(如布洛芬)无效,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2.清醒的患者可以少量补水:如果患者意识清楚、能吞咽,可让他喝少量淡盐水(温水加少许盐),每次50-100毫升,每隔10分钟喝一次,别一次喝太多(可能引发呕吐);

3.昏迷患者千万别喂水:会导致呛咳、窒息,这时候重点是降温,等医护人员来处理。

四、等待救援时,这些细节能“帮大忙”

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做好这些细节,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

(一)监测体温和意识,记录变化

每隔10分钟测一次体温(用电子体温计测腋下或额温,虽然不如直肠温度准确,但能大致判断降温效果),观察意识状态(是否从模糊变清醒,或从清醒变昏迷),等医生来时准确告知情况,帮助判断病情。

(二)保持患者“舒适体位”,防止意外

1.意识清醒的患者:让他半坐或侧卧,减轻呼吸困难;

2.昏迷的患者:让他侧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如果有呕吐物要及时擦掉),避免舌头后坠或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三)别做这些“帮倒忙”的事

1.别给患者盖被子:有人觉得“发烧要保暖”,这是错误的,热射病需要散热,盖被子会加重升温;

2.别用力摇晃患者:试图唤醒昏迷患者可能导致呕吐或加重脑损伤,安静等待并持续降温即可;

3.别用酒精擦身:酒精挥发快,但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加重器官损伤,尤其不适合儿童和老人。

五、哪些人更容易得热射病?重点保护这几类人

热射病不是“随机发作”,这几类人风险更高,身边人要提前做好预防,减少发病可能:

(一)老年人和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弱”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体温调节能力差,高温下不易察觉不适;儿童体温调节系统没发育完善,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且表达能力弱,不舒服不会及时说,容易发展成热射病。

(二)长时间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持续吸热”

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厨师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作业,身体持续产热、吸热,超过散热能力,容易发病。这类人要定时休息、补水,别硬扛。

(三)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体“扛不住高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抑郁药)的人,身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差,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紊乱,热射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六、热射病“防大于治”,这些习惯能避免中招

热射病很危险,但完全可以预防,高温天气做好这些事,就能远离风险:

(一)高温时段别“硬熬”,减少外出

夏季中午10点到下午4点,气温最高,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护:戴宽檐帽(遮挡阳光)、穿浅色透气衣物(深色吸热)、涂防晒霜,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一次。

(二)补水要“少量多次”,别等渴了才喝

高温环境下,每小时可能出汗500-1000毫升,要主动补水:

1.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含电解质),别只喝纯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2.每次喝100-150毫升,每隔15-20分钟喝一次,每天饮水量至少2000毫升;

3.重体力劳动者或高温作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喝含电解质的补液(如口服补液盐),补充流失的钠、钾。

(三)身体发出“预警信号”,立即停下休息

出现这些早期中暑症状(头晕、头痛、心慌、出汗多、四肢无力),说明身体已经“热到极限”,要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处休息,喝淡盐水,用湿毛巾擦脸降温,别等到发展成热射病才处理。

七、救护车来了之后,要告诉医生这些“关键信息”

医生到达后,准确提供这些信息能帮助快速诊断和治疗:

1.患者发病时间: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什么时候意识不清;

2.体温变化:降温前测的体温是多少,现在体温多少;

3.已做的处理:用了哪些降温方法,喝了什么(如果喝了的话);

4.基础疾病:患者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平时吃什么药。

这些信息能让医生更快制定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静脉补液、血液净化降温等),节省宝贵的抢救时间。

八、热射病急救,身边人的“反应速度”就是患者的“生机”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进展快、死亡率高”,但它的抢救也有“窗口期”——发病后30分钟内的降温措施,比送到医院后的治疗更关键。

作为身边人,别因为“不懂”“怕做错”而袖手旁观,记住“脱离高温、快速降温、及时送医”这三个核心步骤,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挽救生命。高温天气里,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对身边人的关注,就能让热射病远离我们。

(孙瑞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