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红:儿童用药:如何调整剂量和选择药品

儿童用药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领域,因为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阶段,从新生儿到青少年,各器官系统(如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酶系统也在逐步完善中。这使得他们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分布范围、代谢途径和排泄效率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也更大。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剂量的精准调整和药品的科学选择必须慎之又慎,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首先,调整剂量需综合考量儿童的体重、年龄和身体状况三大核心因素。儿童用药剂量通常采用每公斤体重计算法(如每日毫克/公斤),而非成人常用的固定剂量模式,这种个体化计算方式能更好地匹配儿童的生理需求。例如,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的儿童剂量为每日20-40mg/kg,布洛芬等止痛药则为每次5-10mg/kg,这些数据均来自大量临床研究形成的权威指南。医生会首先精确测量儿童体重,再结合病情严重程度计算出单次及每日总剂量。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群体,或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还需进一步调整。此外,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有时会采用体表面积(BSA,单位m²)计算剂量,通过"身高-体重"图表或Mosteller公式(BSA=√[身高(cm)×体重(kg)/3600])得出更精准的数值,这种方法在肿瘤化疗等特殊治疗中尤为常用。
其次,儿童的年龄是影响药物代谢的关键变量,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独特的用药规律。新生儿(出生28天内)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尚未激活,肾脏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30%-40%,对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清除能力显著降低,若按成人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耳毒性、肾毒性风险升高,因此通常需要将剂量降低50%以上或延长给药间隔至12-24小时。婴儿期(1岁以内)随着器官发育,药物代谢能力逐渐增强,但血脑屏障仍较薄弱,镇静催眠类药物易引发过度抑制。进入学龄期(6-12岁)后,儿童的新陈代谢速率甚至超过成人,对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的需求量可能接近成人水平,但仍需根据体重动态调整。青春期(12岁以上)虽接近成人,但内分泌系统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激素类药物的疗效,需密切监测反应。
在选择药品时,应始终将儿童专用药物制剂作为首选。这类制剂是专为儿童研发的,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剂量形式多样化,包括精确刻度的滴剂(如维生素D滴剂)、口味改良的口服悬浮液(如草莓味头孢克洛混悬剂)、可咀嚼的泡腾片(如儿童维生素C泡腾片)等,既能通过量杯、滴管等工具实现0.1ml级的精准剂量控制,又能减少儿童服药抗拒。二是成分配比更安全,避免了成人药物中可能对儿童有害的辅料(如苯甲醇防腐剂可能导致新生儿"喘息综合征")。三是包装设计更友好,如带有防误开装置的瓶盖、一次性单剂量包装等。若市场上缺乏儿童专用剂型(如某些罕见病药物),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成人药品的分剂量形式,但必须由专业药师使用精密天平或分药器进行分割,并提供详细的服用指导,严禁家长自行用菜刀、剪刀等工具随意分割药片,以免造成剂量误差。
此外,家长在执行儿童给药时必须严格遵循"五准确"原则:准确的药物、准确的剂量、准确的时间、准确的途径和准确的患儿。具体而言,需将医生处方与药品说明书仔细核对,使用药品配套的专用量具(如带刻度的滴管、量杯),不可用普通汤匙估算剂量(普通汤匙容量差异可达5-15ml)。给药时间应严格按照"餐前30分钟""餐后2小时"或"每8小时一次"等医嘱执行,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同时,要全面了解药品可能的副作用,如服用阿奇霉素后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需观察儿童是否有呕吐、腹痛等症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当儿童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如感冒时同时使用退烧药、止咳药、感冒药),需警惕药物成分重叠(如多种药物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肝损伤),应主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由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最后,对于非处方药(OTC)的使用,家长需建立"谨慎尝试、咨询优先"的观念。常见的非处方药如复方感冒药,通常含有解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减充血(伪麻黄碱)、镇咳(右美沙芬)、抗组胺(氯苯那敏)等多种成分,而2岁以下儿童的肝肾功能难以代谢这些复杂成分,美国FDA甚至明确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即使是2-6岁儿童,使用前也需咨询医生,根据症状针对性选择单一成分药物(如仅发热时选用单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避免"多成分更有效"的误区。此外,某些看似"安全"的OTC药物存在隐藏风险,如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可能导致儿童呼吸抑制,含樟脑的外用药膏可能引发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这些都需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总之,儿童用药是一门融合药理学、儿科学、心理学的综合学科,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病情、基因多态性等个体差异进行"量体裁衣"式调整。家长应与医生、药师建立良好沟通,主动学习儿童用药知识(如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儿童用药"章节),记录用药反应(可使用专门的儿童用药日记);医疗人员则需严格执行"儿童用药双人核对"制度,提供清晰的用药指导(包括剂量换算、服用方法、储存条件等)。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的密切协作,才能构建起儿童用药的安全防线,确保每一次给药都既有效又安全,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专业医疗意见作为决策依据,坚决避免凭经验、听传言或模仿他人用药的行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