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田锋奇:人血白蛋白:你真的了解这种“黄金液体”吗?

在医院的药房和病房里,人血白蛋白常常被患者和家属称为“营养针”“增强免疫力的神药”,甚至有人认为它能“补身体、抗衰老”。作为药师,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术后患者家属主动要求使用白蛋白,肿瘤患者想通过输注白蛋白“增强体质”,老年人把它当作保健补品……但事实上,人血白蛋白并非万能神药,它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规范。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被称为“黄金液体”的药物的神秘面纱。​

一、人血白蛋白是什么?来自哪里?​

人血白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60%,由肝脏合成,正常成人血液中浓度为35-50g/L。它就像血液中的“运输大队长”和“渗透压调节器”,一方面负责运输脂肪酸、激素、药物等物质,另一方面维持着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防止水分从血管内跑到组织间隙中。​

药用的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捐献的血液中提取、纯化制成的生物制品,属于血液制品的一种。每生产1克白蛋白,大约需要100毫升血浆;一瓶10克的白蛋白注射液,背后是数十位献血者的爱心奉献。由于原料来自人血,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的病毒灭活处理(如巴氏灭活、低pH处理等),以确保不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种需要严格管控的特殊药品。

二、白蛋白的“真实本领”:哪些情况才需要用?​

根据《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白蛋白的使用有明确的适应症,主要用于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及其引起的相关症状,而非补充营养或增强免疫力。​

低血容量休克是白蛋白的重要适应症之一。当患者因大出血、严重烧伤、感染性休克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时,白蛋白能快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例如,严重烧伤患者在体液复苏阶段,使用白蛋白可减少血管内液体丢失,减轻组织水肿,促进创面愈合。​

肝硬化合并腹水或胸水的患者也常需要白蛋白治疗。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导致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漏到腹腔或胸腔形成腹水、胸水。此时补充白蛋白可提高胶体渗透压,配合利尿剂使用,能更有效地减少腹水和胸水,缓解患者的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肝硬化腹水患者联合使用白蛋白和利尿剂,腹水消退率比单纯使用利尿剂提高30%以上。​

重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中,白蛋白也有一席之地。对于严重感染、创伤等导致的脓毒症患者,当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5g/L)并伴有组织水肿时,补充白蛋白可改善微循环,减少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低白蛋白血症都需要补充——如果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白蛋白合成原料不足,首要措施是补充蛋白质和热量,而非直接输注白蛋白。​

三、常见误区:这些“功效”其实是谣言​

“白蛋白能补充营养”是最常见的误区。很多家属认为术后患者身体虚弱,输注白蛋白能“补一补”,但实际上,白蛋白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输入人体后需要被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利用,其营养价值并不比鸡蛋、牛奶等普通蛋白质更优。而且,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尤其是色氨酸),作为营养补充剂的效率远不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白蛋白能增强免疫力”也是错误的观念。白蛋白本身并没有免疫活性,真正参与免疫调节的是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如丙种球蛋白)。临床上经常遇到肿瘤患者要求输注白蛋白“增强抵抗力”,但研究表明,盲目补充白蛋白并不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反而可能因增加血容量而加重心脏负担。​

“血清白蛋白低就必须补”是另一个认知误区。很多患者体检发现白蛋白略低于正常值(如32-35g/L),就要求医生开白蛋白,这其实没有必要。轻度低白蛋白血症往往是慢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心衰)的表现,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原发病,而非单纯补充白蛋白。只有当血清白蛋白<25g/L,且伴有明显水肿、腹水等症状时,才需要考虑使用。

四、使用白蛋白的“注意事项”​

白蛋白虽然是临床常用药,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过敏反应是最需要警惕的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对白蛋白中的微量杂质过敏,出现皮疹、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输注白蛋白时需要缓慢滴注,首次使用前30分钟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抢救。​

过量使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快速、大量输注白蛋白可能导致血容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小剂量、缓慢输注的方式,根据患者的血容量和心功能状态调整用量。

储存和使用规范同样重要。白蛋白属于生物制品,需要在2-8℃冷藏保存,不能冷冻;开启后应立即使用,剩余药液不能再次使用。输注时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如抗生素、利尿剂等),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五、理性看待白蛋白:不神化,不滥用​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武器,但并非“万能神药”。它的价值在于纠正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而非补充营养或增强免疫力。作为患者和家属,应了解白蛋白的适应症,避免盲目要求使用;作为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杜绝不合理使用。​

每一瓶白蛋白都凝聚着献血者的爱心,也关系着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理性看待这种“黄金液体”,让它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才是对这份爱心最好的尊重。

(田锋奇 河南省肿瘤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