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王利东:肿瘤治疗的常见靶向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靶向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关于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精准治疗的方法。这些分子标志物通常是肿瘤细胞生长、分裂或存活所必需的关键蛋白质或基因片段,就像肿瘤细胞的"身份证"或"生命线"。通过精准识别并靶向这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药物能够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直达病灶,在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显著降低传统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的种类

1. 小分子抑制剂:这类药物通常具有较小的分子量,能够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精准抑制肿瘤细胞内过度活跃的特定酶(如酪氨酸激酶)或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如EGFR、ALK通路),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递,促使肿瘤细胞停止增殖或凋亡。常见的小分子抑制剂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通常以口服片剂形式给药,方便患者长期服用。

2. 单克隆抗体:这类药物是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像"生物导弹"一样精准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蛋白(如HER2、VEGF),不仅可以直接阻断这些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还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部分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携带放射性物质或毒素定向杀伤肿瘤细胞。

3.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这是一类创新性的靶向治疗药物,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三部分组成。单克隆抗体作为"导航系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并与之结合,随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在细胞内特定环境下释放高活性的化疗药物,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同时显著降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被誉为"魔法子弹"。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抑制"作用,重新激活被肿瘤抑制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它们能够特异性结合免疫细胞表面的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就像松开免疫系统的"刹车",使免疫细胞恢复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适用于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治疗。

靶向治疗的适应症

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适合接受靶向治疗,它就像一把需要精准匹配的"钥匙"。医生会首先对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或蛋白表达分析,明确是否存在特定的分子靶点(如基因突变、蛋白过表达等),同时综合考虑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靶向治疗。

治疗前的准备

在开始靶向治疗前,患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全面的基线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肿瘤标志物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储备;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用于精确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确保身体能够耐受靶向治疗,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使用药物,不可自行随意增减剂量、停药或更改用药频率。即使感觉症状缓解或消失,也应坚持完成规定疗程,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肿瘤耐药。如出现漏服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服,切勿擅自加倍服药。

2. 监测副作用:靶向治疗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皮肤黏膜反应(如皮疹、口腔溃疡)、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恶心)、心血管系统异常(如高血压、心律失常)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记录副作用的发生时间、程度和持续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早期干预和处理,避免不良反应加重。

3.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复查,通常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CT、MRI等)以及心电图等,以便动态监测肿瘤大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病情进展,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复查频率一般为治疗初期每2-4周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1-3个月一次。

治疗后的管理

即使靶向治疗结束,患者仍需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复查,一般建议治疗结束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2-5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同时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坚持戒烟限酒、保持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进行适量规律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总结

靶向治疗作为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的新治疗选择。但由于每位患者的肿瘤分子特征、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患者应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学习肿瘤防治知识,共同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王利东 新密市中医院 血液肿瘤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