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郭丽娟:眩晕别怕,中西医结合来化解

眩晕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发作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漂浮,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不适。这种症状的诱因复杂多样,既可能是内耳迷路积水引发梅尼埃病,也可能与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发性突聋等疾病相关;还可能是脑血管意外、颈椎病压迫神经、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心脑血管问题的信号;甚至贫血、低血糖、焦虑抑郁等代谢及精神因素也会诱发眩晕。当突然天旋地转袭来时,许多人会瞬间陷入恐慌,担心自己患上严重疾病,这种心理负担往往会加重症状。但值得欣慰的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干预,多数眩晕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患者无需过度恐惧。

首先,西医在眩晕的精准诊断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症状、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病史,结合全面的体格检查,如眼球震颤、听力测试、共计运动等平衡功能评估,再辅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排除中枢性病变)、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甩头试验、冷热试验)等,能够快速锁定病因。以常见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例,西医通过Dix-Hallpike/Roll Test试验可明确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手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往往能立竿见影缓解症状。对于梅尼埃病,西医常用倍他司汀等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则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而对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眩晕,会及时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供血等治疗方案,这些精准靶向的治疗手段为控制急性症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强调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阳上亢者,多因情绪激动、熬夜伤阴,导致肝阳化风上扰清空,症见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治疗需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者,多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使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治以补气养血,如归脾汤、八珍汤等方剂;肾精不足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伴有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需补肾填精,可用左归丸调理;痰湿中阻者,则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痰湿上蒙清窍,症见头晕头重、胸闷恶心、舌苔厚腻,治疗以燥湿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经典方剂。除中药外,针灸治疗眩晕也独具特色,通过针刺百会、风池、内关、足三里等关键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临床研究显示对良性位置性眩晕、前庭功能紊乱等引起的眩晕有确切疗效,部分患者在针灸后眩晕频率和强度明显降低。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的理想效果。在西医明确诊断和控制急性症状的基础上,中医可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整体体质,减少复发风险。例如,对于梅尼埃病患者,西医使用利尿剂控制急性期水肿后,中医可根据患者体质,若属脾肾阳虚水停,采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若属肝肾阴虚,辅以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从而调节内耳微循环,降低复发频率。对于前庭神经炎恢复期患者,在西医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穴位贴敷(如贴敷涌泉、太冲穴)及耳穴压豆(取肝、肾、内耳等穴位),可加速前庭功能代偿,促进平衡感恢复。而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西医牵引、理疗缓解局部压迫后,中医推拿、艾灸及中药活血化瘀(如葛根汤加减)可进一步改善颈部气血运行,巩固治疗效果。这种结合模式不仅能快速缓解症状,还能减轻长期服用西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在眩晕的预防与康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应维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原因在于睡眠不足易引发肝阳上亢,进而诱发眩晕;在饮食方面,需注重低盐低脂,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取,对于痰湿体质者而言,尤其要控制甜食与肥甘厚味食物的摄入,以防止痰湿内生;情绪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应学会调节压力,保持心情的舒畅,从而避免肝气郁结化火上扰。在运动领域,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的运动形式。

总之,眩晕虽然令人不适,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郭丽娟 新密市中医院 脑病六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