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精精:癌症筛查,这些误区可能耽误你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经常在门诊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我每年都做体检,怎么还会得癌症?” 或者 “我家里没人得癌症,应该不用做筛查吧?” 事实上,癌症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但大众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让我们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首先最常见的误区是 “普通体检 = 癌症筛查”。很多人认为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就能覆盖所有癌症筛查,其实不然。常规体检中的血常规、胸片、腹部 B 超等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整体健康状况,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对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较低。比如肺癌筛查,胸片对早期肺结节的敏感度远不如低剂量螺旋 CT;胃癌筛查需要胃镜检查,而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这项。我曾遇到一位患者,连续三年体检胸片都显示 “正常”,但出现咳嗽带血症状后进一步做 CT 检查,却被确诊为肺癌中晚期。如果他能早点针对性做肺癌筛查,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其次是 “没有家族史就不用筛查”。虽然癌症有一定遗传倾向,但绝大多数癌症是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年龄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结直肠癌,约 70% 的患者没有家族史,而是与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肠道息肉未及时处理等有关。根据指南建议,即使没有家族史,45 岁以上人群也应定期做结直肠癌筛查,包括大便潜血试验和肠镜检查。我们科室去年就筛查出 12 例无家族史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内镜下治疗后,5 年生存率达到 100%。
还有人认为 “筛查一次就能一劳永逸”,这也是错误的。不同癌症的生长周期不同,筛查结果的有效期也不一样。比如宫颈癌筛查,HPV 检测和 TCT 检查联合进行,一般建议 3-5 年复查一次;而胃癌、食管癌筛查,高危人群则需要每年做一次内镜检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有新的病变出现。另外,筛查项目的选择也需 “个性化”,比如长期吸烟的人要重点做肺癌筛查,有慢性乙肝的人要定期查肝癌,不能盲目跟风选择筛查项目。
最后要提醒大家,癌症筛查并非越频繁越好,过度筛查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因检查本身的创伤带来健康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结合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在肿瘤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记住,癌症筛查的目的是 “早发现”,而早发现的意义在于 —— 大多数早期癌症经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能超过 90%,很多甚至可以治愈。别让认知误区,成为阻挡我们远离癌症的 “绊脚石”。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