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癌细胞的 “智能导弹”
“医生,我听说靶向治疗不用化疗那么痛苦,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 随着靶向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患者对这种治疗方式充满期待,但也存在不少疑问。今天就带大家了解靶向治疗的真相,看看它是否真的适合你。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的治疗方法,就像 “智能导弹” 一样,能精准识别并打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与传统化疗相比,它的副作用相对较轻,疗效也更显著,因此成为很多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
但需要明确的是,靶向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它有严格的适用条件 —— 患者体内必须存在可被靶向的 “靶点”。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蛋白质表达等。比如肺癌中的 EGFR 基因突变、ALK 融合基因,乳腺癌中的 HER2 基因扩增,结直肠癌中的 KRAS 基因突变等,都是常见的靶向治疗靶点。
因此,在进行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 “靶点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免疫组化等手段,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应的靶点。如果不存在靶点,盲目使用靶向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经济负担。我曾遇到一位肺癌患者,未做基因检测就自行购买靶向药服用,结果不仅肿瘤没有得到控制,还出现了严重的皮疹、腹泻等副作用,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虽然比化疗轻,但并非没有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腹泻、口腔溃疡、高血压、蛋白尿等,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严重的间质性肺病、心脏毒性等。因此,在靶向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身体不适,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对症处理。
另外,靶向治疗还可能出现 “耐药性” 问题。大多数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癌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靶向药失效,肿瘤再次进展。当出现耐药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再次进行基因检测,寻找新的靶点,然后更换合适的靶向药,或者采用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关于靶向治疗的费用,很多患者也非常关心。目前,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靶向药被纳入医保目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一些国产靶向药的上市,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患者在选择靶向药时,可以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的病情、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靶向治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进步,但并非 “万能药”。患者在考虑靶向治疗时,一定要先进行靶点检测,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同时密切关注副作用和耐药情况,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