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雅:紧急时刻如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始终是现场救援的核心目标。每一秒的正确处置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因此掌握科学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以下将系统介绍紧急时刻的关键急救要点,帮助公众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采取既能有效挽救生命又能避免二次伤害的正确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窗口。
1. 保持冷静:面对突发意外时,施救者首先要控制自身情绪,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稳定心神。慌乱不仅会导致判断失误,还可能因手部颤抖影响急救操作精度,甚至因过度紧张而遗漏关键步骤。只有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稳定的操作状态,才能准确评估现场环境风险,科学实施后续急救措施。
2.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发现人员受伤或突发疾病(如心梗、中风等)时,应第一时间拨打当地急救热线(中国为120,部分地区可同时拨打110联动)。通话时需清晰说明:事发具体地点(精确到街道门牌或标志性建筑)、患者主要症状(如"昏迷无意识""大量出血""呼吸困难"等)、现场已采取的措施,以及留下有效联系方式,确保急救人员能快速定位并做好相应准备。
3. 判断意识和呼吸:通过"轻拍重唤"方式检查意识——拍打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观察有无睁眼、应答或肢体活动。若无意识,立即观察胸部起伏(5-10秒),同时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息。若胸部无起伏且无气流声,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微弱呼吸(如不规则的喘息),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切勿等待更专业的判断而延误黄金抢救时间。
4. 心肺复苏(CPR):当确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立即进行标准CPR操作。将患者置于硬质平面,解开领口衣物,施救者双手交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以髋关节为支点用上身力量垂直下压。成人按压频率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5-6厘米(约胸廓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确保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即30次按压后,清理口腔异物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直至专业人员接手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心跳。
5. 止血:针对不同类型出血采取对应措施:浅表擦伤可直接压迫止血;静脉出血用干净纱布(或洁净毛巾、衣物替代)覆盖伤口,以适中力度持续按压10-15分钟(中途避免频繁移开查看);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喷射状)需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如无专业止血带,可用宽布条、领带等,但禁止使用电线、绳索等易造成组织损伤的物品),记录结扎时间,每30-40分钟松解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同时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利用重力辅助减少血流速度。
6. 避免移动受伤者:除非存在即时致命风险(如火灾蔓延、触电区域、二次坍塌危险等),否则严禁随意搬动疑似脊柱损伤患者(如高处坠落、车祸、头部撞击后出现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者)。移动时可能导致骨折断端移位加重脊髓损伤,造成永久性瘫痪甚至死亡。若必须转移,需采用"整体平移法"——多人协作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在同一直线,用硬质担架或门板平稳搬运,避免任何扭转动作。
7.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者,需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用手指缠纱布或干净布料清除口腔可见异物(如呕吐物、痰液、脱落假牙、食物残渣等)。若怀疑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颏法"——一手按住额头使头后仰,另一手抬起下颌骨,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确保气道呈直线开放。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后仰造成颈椎损伤。
8. 观察症状变化:在急救人员到达前,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重点记录: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迷)、呼吸频率(正常成人12-20次/分钟)、脉搏强度(触摸颈动脉或桡动脉)、皮肤颜色(苍白提示休克,发绀提示缺氧)。若出现新症状如抽搐(四肢强直抖动)、喷射性呕吐(提示颅内高压)、血压骤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需立即在与急救中心的后续通话中详细报告,为院前急救决策提供依据。
9. 遵循急救人员指导:急救团队到达后,主动配合完成信息交接,包括:患者基础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等)、发病/受伤时间、已实施的急救措施(如CPR时长、止血方式、用药情况)、症状演变过程(如"从胸痛到昏迷约10分钟")。严格按照医护人员指令行动,切勿擅自干扰专业操作(如阻止气管插管、质疑用药等),确保急救流程高效衔接。
10. 学习基本急救技能: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正规医疗机构或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培训(如"心肺复苏+AED使用"认证课程),系统掌握:成人/儿童/婴儿CPR差异操作、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贴放与使用流程、不同类型外伤的包扎固定(如骨折、烧烫伤)、常见急症处理(如低血糖昏迷、气道异物梗阻海姆立克法)、急性中毒初步应对等实用技能。通过模拟实操训练,确保在紧急时刻能熟练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挽救生命的实际能力。
总结:记住,在医学上"黄金4分钟"(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CPR,成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则不足5%)的概念深刻揭示了急救时效性的重要性。正确的现场处置不仅能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更能为后续专业救治创造条件。因此,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推广AED等设备的公共场所配置、强化社区急救技能培训,是构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每个人守护生命安全的社会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