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王小雅: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面对患者家属的压力和焦虑

在急诊科这个被称为"生命前沿阵地"的特殊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每日都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紧张与高压状态。这里是医院应对各类急危重症的第一道防线,每一秒钟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从突发心梗的中年患者到遭遇严重创伤的车祸伤员,从急性脑卒中的老年人到呼吸困难的儿童,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刻考验着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患者家属往往因突如其来的危机陷入极度的情绪波动:有的在抢救室外焦躁踱步、反复询问病情进展,有的因担心亲人安危而泣不成声,更有甚者会因信息不对称或情绪失控出现言语冲突甚至肢体攻击倾向。在这种"医疗救治"与"情绪安抚"双重压力下,急诊科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凭借精湛的医术与死神赛跑,更需要承担起患者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职责,成为连接医疗救治与人文关怀的桥梁。

首先,构建专业高效的沟通体系是缓解家属焦虑的核心环节。面对围在护士站不断追问"医生,我丈夫还有救吗?""为什么手术还没开始?"的家属,医护人员需要主动建立"倾听-回应-解释"的沟通模式:通过保持眼神交流、轻拍肩膀等肢体语言传递关注,用"您先坐下慢慢说,我会详细为您解答"等安抚性话语稳定其情绪;在告知病情时采用"3W原则"——用通俗语言说明"发生了什么(What)""我们正在做什么(What)""下一步需要您配合什么(What)",例如将"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解释为"心脏暂时无法正常泵血,现在正在用药帮助心脏减轻负担";对于预后不确定的情况,避免使用"没办法了""很危险"等绝对化表述,而是客观说明"目前患者血压仍不稳定,我们正在采取升压措施,会每15分钟向您通报一次情况",通过阶段性信息更新增强家属的掌控感。同时,制作图文并茂的《急诊救治流程手册》,用时间轴形式展示检查、诊断、治疗的关键节点,帮助家属理解医疗行为的逻辑性,减少因信息盲区产生的误解。

其次,培养深度共情能力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情感基础。这要求医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当年轻父母抱着抽搐的婴儿哭喊"救救我的孩子"时,要理解这是他们对"失去孩子"的恐惧;当癌症晚期患者家属拒绝放弃治疗时,要体会其"不愿接受离别"的复杂心情。在实践中可采用"情感反射法"——重复家属话语中的情绪关键词并给予回应,如"您说孩子突然抽搐时您吓坏了,这种突发情况确实会让人非常恐慌",让家属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评判。对于情绪崩溃的家属,可提供单独的沟通空间,递上一杯温水并陪伴片刻,用"我知道您现在很难受,如果想哭就哭出来,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等话语给予情感宣泄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将共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等待手术的家属协调临时休息床位,帮外地家属联系住宿,在抢救间隙主动告知"患者目前生命体征暂时平稳",这些细节关怀能让家属在绝望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更愿意配合医疗工作。

此外,建立科学的自我调节机制是维持职业韧性的关键。在连续工作12小时后又遭遇家属激烈投诉的护士,或刚完成一台8小时抢救手术又接到新急诊的医生,其心理压力可能达到临界点。此时需要掌握"即时-短期-长期"三级减压法:即时层面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在抢救间隙快速平复情绪;短期层面可利用医院设置的"心理减压室",通过击打宣泄柱、听白噪音等方式释放压力,或与同事进行"5分钟吐槽会"互相疏导;长期层面则需培养规律的运动习惯(如跑步、瑜伽)、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正念减压工作坊。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情绪红绿灯"制度值得借鉴:当医护人员感到无法承受压力时,可通过佩戴不同颜色的胸牌发出信号——绿色表示正常,黄色表示需要协助,红色表示需立即换岗休息,由护士长动态调配人力,确保团队始终在可控压力下工作,避免因个人情绪耗竭影响对家属的服务质量。

在冲突预防与管理方面,需建立"预警-干预-善后"的全流程机制。医护人员要能识别家属情绪失控的早期信号:如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双拳紧握等肢体语言,此时应立即启动"冷静三步法"——将家属带离抢救区域至谈话室,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介入沟通,同时安排第三方(如医务科人员或社工)在场见证。当冲突不可避免发生时,需坚持"安全第一、就事论事"原则:对推搡医护人员的行为明确告知"您现在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患者救治,请立即停止,我们可以帮您联系保安协助维持秩序",同时用录音录像留存证据;待家属情绪平复后,组织"事后复盘会",共同分析冲突诱因(如信息传递不及时、期望值差异等),并更新《急诊家属沟通话术指南》,例如针对"为什么别人先做检查"的质疑,准备"急诊检查按病情危急程度排序,您爱人目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我们优先处理了一位心跳骤停的患者"等标准化回应。此外,建立家属情绪档案,对有多次过激行为史或精神疾病史的家属提前标注,安排专人重点关注,预防冲突再次发生。

系统性心理护理能力建设需个人提升与组织支持结合。医院将家属心理干预设为急诊科医护必修课,培训涵盖危机心理学、非暴力沟通技巧、角色扮演演练等,考核合格上岗。引入“心理督导”机制,每周安排心理咨询师与医护团体辅导,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情绪处理能力。组织支持上,设“家属心理援助热线”,由专业社工 24 小时服务;建立“医护 - 社工 - 志愿者”协同模式,减轻医护非医疗负担;定期开展“医患沟通分享会”,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医护人文关怀意识。某医院“暖心便签”制度成效显著,医护在抢救间隙贴便签给家属。

总之,急诊科医护心理护理是融合专业理性与人文温度的系统工程,要求医护既是“生命守护者”,又是“情绪安抚者”,通过精准沟通、深度共情、科学调节、机制建设做好工作。当家属态度转变、医患氛围改善,心理护理价值得以体现,能缓解家属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提升满意度,让急诊科成为“希望之地”。 

(王小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