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贾亚南:胰腺闹脾气?这些表现别当成小毛病

一、胰腺是个“低调劳模”,但发起脾气来很“暴躁”

胰腺藏在胃的后面、脊柱旁边,平时安安静静工作,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分泌胰液(含消化酶)帮肠道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二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

这个“低调劳模”脾气可不太好,一旦被“惹到”(比如胆管堵塞、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就会“闹脾气”——出现炎症(急性胰腺炎),甚至可能发展成慢性炎症或更严重的问题。它闹脾气时发出的信号,很容易被当成“胃病”“岔气”,耽误处理时机,必须提高警惕。

二、胰腺“刚闹脾气”时,身体会有这些“预警信号”

胰腺刚开始“不高兴”时,信号不算特别强烈,但有明显特点,别和普通小毛病混为一谈:

(一)上腹部疼,位置“有点深”

疼痛主要集中在上腹部(肚脐以上,心窝下面一点),不是表面的疼,而是“往里钻”的深部疼痛,有时会向腰背部放射(像带子一样勒着疼)。这种疼和普通胃痛不一样,胃痛多在饭前或饭后明显,而胰腺引起的疼往往更剧烈,吃止痛药可能效果不好。

(二)疼的时候“不敢动”,弯腰蜷腿能缓解点

胰腺疼起来,人会不自觉地想弯腰、蜷腿,或者趴在床上,因为这样能减轻胰腺受到的牵拉,让疼痛稍微缓解。如果是普通胃痛或岔气,活动活动可能会舒服点,而胰腺疼时,一动就可能加重,所以患者常保持固定姿势。

(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吐完疼也不减轻

胰腺发炎时,会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吐出的多是吃进去的食物或胆汁。和普通胃病不同的是,胰腺问题引起的呕吐,吐完之后上腹部的疼痛不会缓解,甚至可能更厉害,这是一个重要区别。

三、胰腺“大发脾气”时,信号更强烈,必须紧急处理

如果“预警信号”被忽略,胰腺会“闹得更凶”,出现这些严重表现,此时已经很危险,必须立即去急诊:

(一)剧烈腹痛持续不缓解,甚至越来越重

疼痛从“深部隐痛”变成“刀割样剧痛”,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减轻,整个上腹部都疼,让人坐立难安、无法入睡,这说明胰腺炎症在加重,可能出现了水肿、出血甚至坏死。

(二)发烧、心跳快,全身都“不舒服”

炎症加重时,身体会出现发烧(体温38.5℃以上),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100次),同时感觉头晕、乏力、没胃口,这是身体对严重炎症的“应激反应”,提示病情可能在向重症发展。

(三)肚子胀得厉害,甚至“硬邦邦”的

胰腺周围的炎症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气体和液体积在肚子里,出现明显腹胀。用手摸肚子,会感觉紧绷绷的,甚至有点硬,按压时疼痛加重,这可能是出现了腹膜炎,必须紧急治疗。

(四)出现黄疸,眼睛和皮肤发黄

如果胰腺的炎症压迫了胆管(胆汁排出的通道),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出现黄疸——眼睛巩膜(白眼珠)发黄,皮肤也变黄,尿色变深(像浓茶),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这种情况说明问题已经影响到周围器官,需要尽快处理。

四、哪些行为容易“惹毛”胰腺?赶紧避开这些“雷区”

胰腺虽然脾气大,但不是随便发脾气的,这些行为最容易“招惹”它,必须尽量避免:

(一)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高油”一顿猛吃

短时间内吃太多东西(尤其是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会让胰腺突然分泌大量胰液,胰液来不及排出去,就可能在胰腺内部“自我消化”,引发炎症。很多急性胰腺炎都是“吃出来的”,尤其是节假日聚餐后容易发作。

(二)大量喝酒,酒精是“直接刺激物”

酒精会直接刺激胰腺,让胰液分泌增加,同时还会导致胆管开口处的肌肉痉挛,阻碍胰液排出,双重作用下,胰腺很容易发炎。每天喝超过2两白酒(或4瓶啤酒)的人,患胰腺炎的风险是不喝酒的人的3-5倍,而且喝得越猛,风险越高。

(三)胆管有结石,“堵住去路”惹麻烦

胆管和胰管在末端有一个共同的开口,如果胆管里有结石,可能会堵住这个开口,导致胰液无法排出,淤积在胰腺里引发炎症。这种由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很常见,尤其是中年女性(胆结石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

(四)长期熬夜、压力大,身体“紊乱”影响胰腺

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让胰腺对“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原本不会引发问题的少量油腻食物或酒精,也可能让它“发脾气”。

五、怀疑胰腺“闹脾气”,该做哪些检查?医生会这样判断

出现疑似胰腺问题的症状,去医院后医生会通过这些检查明确情况:

(一)抽血查“胰酶”,快速判断是否发炎

胰腺分泌的淀粉酶和脂肪酶,在胰腺发炎时会大量释放到血液中,抽血检查这两项指标,如果明显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基本可以判断是急性胰腺炎。这项检查简单快速,急诊就能做,十几分钟出结果。

(二)做超声或CT,看看胰腺“长啥样”

1.腹部超声:可以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有没有水肿、结石(胆管或胰管里),价格便宜、无辐射,但可能受肠道气体影响,看得不够清楚;

2.腹部CT(尤其是增强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的情况,有没有炎症、坏死、出血,周围器官有没有受影响,是判断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查,适合症状较重的患者。

(三)查血常规、生化,评估全身情况

血常规可以看白细胞是否升高(判断炎症程度),生化检查能了解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是否正常,有没有出现黄疸、肝损伤、脱水等并发症,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六、胰腺“闹脾气”时,急诊会怎么处理?核心是“让胰腺休息”

胰腺发炎时,治疗的核心是“让它休息”,减少刺激,这几步是急诊处理的关键:

(一)暂时“禁食禁水”,给胰腺“减负”

发病初期(通常1-3天),需要不吃不喝,让胰腺减少胰液分泌,避免继续“自我消化”。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营养和电解质,维持身体需要,等疼痛缓解、胰酶下降后,再慢慢开始喝少量水、吃清淡的流质食物(米汤、藕粉)。

(二)用止痛药和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缓解不适

1.止痛药:用杜冷丁、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缓解剧烈腹痛(普通止痛药对胰腺疼效果差);

2.抑制胰液分泌的药:如生长抑素、奥曲肽,能减少胰液分泌,让胰腺“少干活”,促进炎症消退;

3.抗生素:如果怀疑有感染(如胰腺坏死合并感染),会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严重时可能需要“胃肠减压”或手术

如果腹胀严重、呕吐频繁,可能需要插胃管(胃肠减压),把胃里的气体和液体引出来,减轻对胰腺的刺激;极少数情况下(如胰腺坏死感染、胆管结石梗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清除坏死组织或取出结石。

七、平时怎么“安抚”胰腺?这些习惯能让它“少发脾气”

预防胰腺“闹脾气”,比发病后治疗更重要,这些习惯能让胰腺保持“稳定”:

(一)饮食“规律清淡”,别给胰腺“出难题”

1.少吃高脂高油食物,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偶尔吃可以,别顿顿吃;

2.吃饭定时定量,每餐七八分饱,别暴饮暴食,尤其避免“饿一顿后猛吃一顿”;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这些食物好消化,不会给胰腺带来太大负担。

(二)喝酒“适量”,最好“不喝”

如果实在要喝,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别超过25克(约白酒1两、啤酒1瓶),女性别超过15克(约红酒半杯),而且别空腹喝,别混着不同的酒喝(更容易刺激胰腺)。

(三)定期检查,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1.有胆结石的人,要定期做超声检查,看看结石有没有变大、有没有堵住胆管,必要时及时治疗(如手术取石),避免引发胰腺炎;

2.肥胖、糖尿病患者,要控制体重、血糖,定期体检时关注胰腺相关指标(如胰酶、超声),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四)规律作息,给身体“减压”

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让身体处于稳定状态,胰腺也能“安心工作”。

八、胰腺的“脾气”虽大,但“哄好”不难

胰腺“闹脾气”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能及时发现信号(上腹部深部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尽快去急诊处理,多数情况下恢复都不错。

更重要的是,它的“脾气”多是被不良习惯“惹出来的”,避开暴饮暴食、大量喝酒、胆管结石这些“雷区”,保持规律饮食和作息,就能让胰腺“少发脾气”。记住,对胰腺来说,“清淡、规律、少刺激”就是最好的“安抚方式”。

(贾亚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病区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