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杨超:揭秘脑血管“迷宫”,认识脑血管畸形的真相与应对

在人体复杂而精密的生理系统中,脑血管犹如一座神秘的“迷宫”,其中隐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状况——脑血管畸形。它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隐患,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深入了解其真相并掌握应对之策至关重要。

一、脑血管畸形:大脑里的“异常拼图”

脑血管畸形是在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一类疾病。正常情况下,脑血管网络有条不紊地为大脑组织输送血液、氧气并带走代谢废物,如同精密的物流系统。而脑血管畸形患者,脑血管结构出现了错乱,血管团相互缠绕、扭曲,动脉和静脉之间可能出现不正常的直接沟通(如动静脉畸形),或者毛细血管发育异常扩张(如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这些异常的血管结构就像是一幅被打乱的拼图,打破了大脑正常的血液供应和血流动力学平衡。

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还有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等。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窦组成,形似海绵,容易破裂出血;静脉畸形则是静脉血管发育异常,血流淤滞,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隐匿的“杀手”:发病症状多样

脑血管畸形在未破裂时,部分患者可能毫无察觉,如同潜伏的定时炸弹。但也有一些人会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头痛可能是因为畸形血管团内血液湍流、压力变化,刺激周围神经组织引起,多为搏动性头痛,程度不一。癫痫发作则与畸形血管影响大脑神经元正常电活动有关,患者可能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发作形式多样且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旦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那便是极其凶险的情况。血液会迅速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甚至迅速陷入昏迷,危及生命。而且,首次出血后,短时间内再次出血的风险很高,每一次出血都像是在生死边缘游走,对脑组织的损伤也会成倍增加,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失明等。

三、诊断“探秘”:多手段锁定病灶

要揪出脑血管畸形这个“神秘敌人”,医生会运用多种诊断工具。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常用的初筛手段,尤其是当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时,CT能快速发现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但对于一些微小的、未出血的脑血管畸形,可能容易漏诊。

磁共振成像(MRI)则更具优势,特别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发现血管结构的异常,对于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无创、无辐射,可反复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脑血管造影(DSA)堪称诊断脑血管畸形的“金标准”,通过向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在X光下实时观察脑血管的充盈、流动情况,精准判断畸形血管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但它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

四、应对策略:多途径“拆弹”

面对脑血管畸形,治疗目标是防止出血、消除症状、保护神经功能。对于一些小的、无症状的脑血管畸形,如果出血风险极低,医生可能建议定期随访观察,通过影像学检查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就像安排“定时巡逻”,确保畸形血管不“兴风作浪”。

对于有症状、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重要手段之一。神经外科医生如同勇敢的“拆弹专家”,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分离、切除畸形血管团,力求最大程度保护正常脑组织。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介入栓塞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创方法,通过腿部血管插入导管,将栓塞材料精准送达畸形血管部位,堵塞血管,切断血流,使畸形血管“枯萎”,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复杂的脑血管畸形,可能需要多次栓塞或联合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也可用于一些特定的脑血管畸形,利用射线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闭塞,不过疗效相对缓慢,通常作为辅助或不适合手术、介入治疗时的备选方案。

脑血管畸形虽然复杂棘手,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通过科学规范的诊断流程及时发现,再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能在这场与脑血管“迷宫”中的隐患斗争中占据主动,守护大脑健康,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患者及家属也应积极了解疾病知识,与医生紧密配合,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13396603894260022.jpg

(杨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封面图.png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