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李雪元:探秘颅底“禁区”,内镜如何开启微创治疗新时代


在神经外科领域,颅底一直被视为难以涉足的“禁区”。这里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交织,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技术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逐渐开启了颅底微创治疗的新时代。

颅底区域包含众多重要的神经结构,如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等,以及复杂的血管网络,包括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传统的颅底手术往往需要大面积开颅,视野受限且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风险高。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巨大创伤,还可能面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从面部麻木到吞咽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内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困境。内镜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颅底手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操作方式。它就像一位微型侦探,能够深入颅底的各个隐蔽角落,通过微小的通道抵达病变部位,将局部情况清晰地放大呈现在医生眼前。这种高清的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可以更精准地识别病变组织与正常结构的边界,无论是微小的肿瘤、血管病变还是先天性畸形,都无所遁形。

在手术操作上,内镜凭借其纤细的器械通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医生可以通过内镜器械进行精细的操作,如切除肿瘤、修复血管、减压神经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牵拉和损伤。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手术的切口更小,避免了大面积开颅带来的创伤,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感染的风险。患者术后的疼痛明显减轻,恢复时间大幅缩短,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例如,对于颅底的垂体瘤治疗,内镜经鼻蝶手术已经成为首选方法。医生无需打开颅骨,而是借助鼻腔这一天然通道,将内镜深入蝶鞍区,直接到达垂体瘤所在位置。在内镜的直视下,可以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有效保护周围的神经结构和内分泌组织。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除了垂体瘤,内镜在颅底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复杂肿瘤的切除,以及颅底血管病变的修复和重建。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一些原本被认为难以手术或手术风险极高的颅底疾病有了新的治疗希望。

当然,内镜技术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内镜设备的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程度。但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成本的降低,内镜在颅底微创治疗中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内镜技术正逐步打破颅底“禁区”的束缚,开启微创治疗的新时代。它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强大的武器,为颅底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愈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有望在颅底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书写神经外科领域的新篇章。

20250710120031774_jh7a1dpoik3r.png

(李雪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png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