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肿瘤患者腹泻老不好?从西医病因排查到中医健脾止泻方全攻略

腹泻,是肿瘤患者治疗期和康复期的常见“麻烦事”——有的患者一天腹泻五六次,甚至十几次,不仅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还会加重乏力、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更棘手的是,肿瘤患者的腹泻往往“顽固难愈”,单纯吃止泻药效果有限。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先查病因,再分治调理”,通过西医精准排查病因、对症干预,结合中医健脾止泻方辨证调理,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腹泻。
一、肿瘤患者腹泻,根源不止“吃坏肚子”
肿瘤患者的腹泻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疾病、治疗、饮食”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只有明确病因,才能针对性处理:
- 治疗相关因素: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类)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蠕动加快,引发“化疗相关性腹泻”;放疗(尤其是腹部、盆腔放疗)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部分靶向药(如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能影响肠道血管和黏膜功能,诱发腹泻。
- 肿瘤相关因素:肠道肿瘤本身会堵塞肠道、刺激肠黏膜,导致排便次数增多;肿瘤转移至腹腔、肝脏时,可能压迫肠道或影响胆汁分泌,间接引发腹泻;此外,肿瘤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也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常伴随发热、黏液脓血便)。
- 其他因素:饮食不当(如吃过多生冷、油腻、高纤维食物)、情绪焦虑(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等,也可能加重或诱发腹泻。
因此,肿瘤患者腹泻后,首先要通过西医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肠镜、肠道菌群检测等)明确病因,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二、西医干预:针对病因“精准止泄”,快速控症状
西医对肿瘤患者腹泻的处理核心是“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根据不同诱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快速控制腹泻症状,避免并发症:
- 治疗相关性腹泻:若为化疗/靶向药导致,医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方案,同时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吸附肠道毒素、保护黏膜;“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蠕动,缓解腹泻频率;若腹泻严重,需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记得要遵医嘱用药。
- 放射性肠炎:急性期以“抗炎、保护黏膜”为主,常用美沙拉嗪栓剂或灌肠剂减轻肠道炎症;慢性期若伴随肠道狭窄、出血,可能需内镜下治疗;同时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有害菌定植。
- 感染性腹泻:若明确为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导致菌群进一步失调);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支持为主,通过补液、止泻缓解症状;真菌感染者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 对症支持:无论何种原因的腹泻,都需注意“营养支持”——选择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稀软面条),避免加重肠道负担;严重腹泻时需短期禁食,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为肠道修复“减负”。
西医干预的优势是“起效快、针对性强”,能在短期内控制腹泻症状,避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但部分止泻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便秘,需配合调理减少副作用。
三、中医调理:辨证施方“健脾止泻”,从根源固肠
中医认为,肿瘤患者腹泻的核心病机是“脾虚失运、湿浊内生”——肿瘤本身耗伤正气,化疗、放疗等“毒邪”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无法正常吸收水谷精微),水湿内停于肠道,引发腹泻;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肾阳不足”(腹泻日久、畏寒怕冷)或“肝气乘脾”(情绪焦虑后腹泻加重)。中医调理的核心是“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根据证型辨证使用方剂或食疗,从根源改善肠道功能:
- 脾虚湿盛型:最常见,表现为腹泻稀溏、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首选“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甘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若腹泻次数多、水样便,可加用炒扁豆、芡实增强固涩效果。
- 肾阳不足型:腹泻日久不愈,尤其晨起腹泻(“五更泄泻”)、畏寒怕冷、腰膝酸软,选用“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可加干姜、附子增强温阳效果,适合化疗后体质虚寒的患者。
- 肝气乘脾型:腹泻与情绪波动相关(焦虑、生气后加重),伴随腹痛、腹胀、嗳气,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疏肝健脾、柔肝止泻;可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缓解情绪对肠道的影响。
最后需要提醒:肿瘤患者腹泻不可“硬扛”或“乱用药”——出现腹泻后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中医调理;中医方剂需辨证使用(如湿热型腹泻不宜过度滋补),食疗也需根据体质调整(如肾阳不足者可适当吃温补食材,湿热者则需清淡)。只要“查准病因、分阶段调理”,肿瘤患者“腹泻老不好”的难题,会逐步解决,让肠道“回归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