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姜姗:胃癌:不容忽视的“胃”来威胁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五、死亡率高居第三的恶性肿瘤,其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与恶变。这种消化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易感性(如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风险显著升高)、环境污染物暴露、长期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超过10克会使风险增加2倍)、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以及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全球约50%胃癌病例与其相关)等均为明确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因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筛查策略差异,胃癌发病率比欧美国家高出3-4倍,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48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2%,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

早期胃癌(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患者多主诉上腹隐痛(约占60%病例)、餐后饱胀感、食欲下降(尤其对油腻食物厌恶)或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需警惕)。这些症状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良性疾病表现高度相似,导致约70%患者在初诊时被误诊。随着病情进展至进展期,肿瘤侵犯肌层或浆膜层后,会出现持续性钝痛(夜间疼痛加剧)、恶心呕吐(呕吐物含宿食)、呕血(咖啡渣样呕吐物)或黑便(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等典型症状。更严重者可触及上腹部质硬包块,或因肿瘤阻塞幽门导致胃潴留。临床统计显示,我国胃癌患者确诊时Ⅰ期病例仅占15%-20%,而Ⅲ/Ⅳ期病例超过60%,这种"发现即晚期"的现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胃癌的诊断体系构建在多层次检查技术基础之上,其中胃镜检查配合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现代电子胃镜可清晰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变化,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BI)能识别早期癌变的微血管异常,对可疑病灶进行精准活检(活检准确率达95%以上)。超声内镜(EUS)则能明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判断准确率85%-90%)和胃周淋巴结肿大情况,为临床分期提供关键依据。腹部增强CT(推荐使用64排螺旋CT)可评估肿瘤与周围脏器关系及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腹膜种植),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在检测远处转移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分期Ⅲ期以上患者。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发展,HER2基因检测、微卫星不稳定(MSI)分析等已成为指导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

胃癌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多学科协作(MDT)原则,根据AJCC/UICC TNM分期系统制定综合方案。早期胃癌(Ⅰ期)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对于Ⅱ/Ⅲ期患者,标准治疗为D2根治术(清扫第二站淋巴结)联合围手术期化疗(如SOX方案:替吉奥+奥沙利铂),可使3年无病生存率提高15%-20%。针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推荐两药或三药联合化疗(如DCF方案: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近年来抗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使HER2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突破16个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在MSI-H/dMMR亚型患者中展现显著疗效,客观缓解率达40%以上。对于出现恶性肠梗阻、癌性腹水等并发症的患者,姑息治疗(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肠梗阻支架植入)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胃癌的一级预防策略强调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高危人群(年龄>40岁、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筛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标准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4天,根除率达90%)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39%。饮食模式调整包括: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富含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胺合成)、限制加工肉类(每周食用不超过500克)、避免食用温度超过65℃的热食(可造成黏膜慢性损伤)。生活方式干预需做到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下)、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kg/m²)。日本通过实施全国胃癌筛查计划(40岁以上人群每2年胃镜检查),使早期诊断率提升至70%,显著降低了死亡率。

综上所述,胃癌作为一种具有明确预防策略和治疗手段的恶性肿瘤,其防控关键在于构建"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普及胃癌防治知识(如"胃癌高危人群识别要点"科普教育)、推广无痛胃镜筛查技术(降低检查不适感)、优化综合治疗方案(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可使胃癌5年生存率从目前的35.9%提升至发达国家水平(日本达60%以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出现以下报警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持续性上腹痛超过2周、呕血或黑便、不明原因贫血(血红蛋白<100g/L)、体重3个月内下降超过10%。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重视,才能实现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将这种"胃"来威胁控制在萌芽状态。

(姜姗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