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郭玮:揭秘甲状腺结节:症状、成因与防治全攻略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人体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侧的蝴蝶形内分泌腺体(甲状腺)内部形成的异常肿块组织,医学上根据病灶数量可分为单发性结节和多发性结节两大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类病变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高达20%-50%,其中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5倍,尤其在30-50岁的育龄女性中更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甲状腺结节病例中,约95%以上属于良性病变,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炎性结节等,仅有约5%的结节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即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良好。

症状:

甲状腺结节在疾病早期通常表现为隐匿性特征,尤其是当结节直径小于1厘米时,患者往往无任何自觉症状,多在常规体检或颈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结节体积逐渐增大(通常超过2-3厘米),患者可能开始出现颈部局部压迫症状:在颈前区可触及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的肿块,吞咽时会产生明显的异物感或梗阻感,严重者甚至出现颈部胀痛或牵扯痛。当结节显著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气流受限,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压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难。此外,约10%-15%的结节会影响甲状腺功能,若合并甲亢可出现心慌心悸、多汗怕热、体重快速下降、情绪易激动等症状;若合并甲减则表现为乏力嗜睡、畏寒怕冷、便秘腹胀、皮肤干燥等代谢减缓的临床表现。

成因: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表明家族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某些基因突变(如RET、BRAF基因)已被证实与结节形成及癌变密切相关。碘代谢异常是重要的环境诱因,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缺乏,促使垂体分泌过量TSH刺激甲状腺组织增生;而碘摄入过量则可能引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损伤,同样增加结节发生风险。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另一重要病因,如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患者因甲状腺组织长期受自身抗体攻击,易形成炎性结节;Graves病患者则可能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基础上出现结节样改变。此外,头颈部放射治疗史(如儿童期因淋巴瘤接受放疗)会使结节发生风险增加10-50倍,长期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也被认为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防治:

甲状腺结节的规范化防治体系包括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两大核心环节。诊断方面,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颈部触诊检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者、既往头颈部放疗史者)应每半年至一年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作为首选诊断工具,可清晰显示结节的大小(精确至毫米级)、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或模糊)、内部结构(实性、囊性或混合性)、钙化特征(微钙化、粗钙化或环状钙化)及血流信号等关键信息,据此可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风险。对于超声检查提示可疑恶性(如低回声、边缘毛刺、纵横比>1、微钙化)或直径超过1厘米的实性结节,临床通常建议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该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是目前鉴别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

针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管理采取分层治疗策略: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无功能异常且超声表现良性的结节,临床遵循"观察随访"原则,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超声及功能指标。当结节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时,需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如甲亢型结节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或放射性碘治疗,甲减型结节则需补充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于出现明显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结节快速增长(半年内体积增大50%以上)或美容需求强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术式包括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等。对于确诊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可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适用于低危乳头状癌)或全甲状腺切除术(适用于高危或多发癌灶),术后常需联合放射性碘清甲治疗及长期TSH抑制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辅以靶向药物治疗或外放射治疗。

甲状腺结节的一级预防应构建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在饮食方面,需根据地域碘营养状况科学调整碘摄入量,一般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微克,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增至230-240微克,可通过食用加碘盐(每日5克左右)结合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合理补充,同时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西兰花)等可能影响碘吸收的食物。生活方式上,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导致内分泌紊乱,坚持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注意调节情绪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环境因素防控方面,应严格避免头颈部不必要的放射线暴露(如非必要的CT检查),从事放射相关工作者需做好职业防护。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史的高危人群,建议从20岁开始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超声筛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甲状腺结节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虽然发病率较高,但绝大多数病例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和良好预后。通过建立"定期筛查-精准诊断-分层治疗-长期随访"的规范化管理模式,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结节进展、预防恶变风险,更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切实维护甲状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整体内分泌健康。公众应理性认识甲状腺结节,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忽视定期检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现对疾病的科学管理。

(郭玮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乳腺甲状腺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