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蕾: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ICU里的“隐形药方”

在重症监护室(ICU)这个与死神赛跑的特殊战场,患者的生存与康复不仅依赖于呼吸机、血液净化仪等精密医疗设备的支持,也离不开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看得见"的治疗手段,而营养支持作为一种"隐形药方",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治疗结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的代谢紊乱会导致肌肉快速分解、免疫功能受损,此时科学的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种抢救措施。
重症患者遭遇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将启动"应激性高代谢"模式,基础代谢率可较正常水平升高50%-100%,如同一个加速运转的引擎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能量储备。这种状态下,患者每日蛋白质需求量可达1.2-2.0g/kg体重,若未能及时补充,将出现骨骼肌持续流失——有数据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发病第一周即可丢失约1kg肌肉组织。更值得警惕的是,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削弱肠道屏障功能,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形成"营养不良-免疫抑制-感染加重"的恶性循环,临床统计显示此类患者的死亡率较营养状况良好者可升高2-3倍。
ICU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如同精密的工程设计,需要医疗团队进行多维度评估:通过NRS2002评分系统筛查营养风险,利用超声监测膈肌厚度评估肌肉状态,结合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判断代谢能力。肠内营养作为首选方式,其管饲途径包括鼻胃管、鼻空肠管等,近年来持续输注泵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营养液24小时匀速供给,避免了传统喂养导致的胃潴留风险。而对于消化道大出血、肠梗阻等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全合一"营养液,其中脂肪乳剂采用中长链甘油三酯配方,氨基酸制剂则优选支链氨基酸含量高的配方,以减少肝脏代谢负担。
个性化营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堪比"营养滴定"艺术: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应激程度计算每日能量需求(通常为25-30kcal/kg/d),其中蛋白质占比需达总热量的15%-20%,并添加谷氨酰胺、ω-3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素。在执行过程中,护士每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每日检测血糖波动(目标控制在8-10mmol/L),每周进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复查。针对高风险患者,还需通过间接能量测定仪精准测量实际能量消耗,避免"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后者可能引发高脂血症、高碳酸血症等代谢并发症。
营养支持方案需要随着病情变化动态调整,形成"评估-实施-监测-调整"的闭环管理。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需采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配方,以减少二氧化碳生成;慢性肝病患者则需增加支链氨基酸比例,降低肝性脑病风险;而对于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患者,应根据超滤量额外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临床实践中,医疗团队会通过每日查房讨论营养耐受性,当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耐受表现时,及时调整输注速度或更换营养液配方,确保营养支持始终与病情需求同步。
作为重症综合治疗的"第五生命支持"(与呼吸、循环、肾、神经支持并列),营养支持通过精准供给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不仅维持着心脏泵血、呼吸肌收缩等基本生理功能,更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抗体合成等方式强化免疫防御体系。最新临床指南强调,对符合条件的重症患者应在入ICU后24-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这一"时间窗"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脱机成功率与住院时间。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重症领域的渗透,这剂"隐形药方"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医患共同守护生命的重要支点。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在重症患者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它贯穿于重症患者治疗的始终,从患者入住 ICU 的那一刻起,就需根据其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与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系统支持、肾脏功能维护以及神经系统监护等生命支持手段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共同为患者的康复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科学的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它不再是传统观念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治疗,而是成为重症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持续积累,营养支持这一“隐形药方”必将在重症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和康复的曙光。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