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宁:夏秋交替咳不停?警惕“三巨头”混合感染

夏秋交替之际,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日间高温与夜间凉爽交替出现,加之空气湿度从夏季的70%以上骤降至秋季的40%以下,这种剧烈的环境波动特别容易导致人体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从而给各种病原体以可乘之机。在这一时期,医院呼吸科门诊量往往会出现20%-30%的增长,其中以持续咳嗽超过两周的患者最为常见,而这种看似普通的呼吸道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医学上称为"三巨头"的混合感染——即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协同侵袭。
首先,流感病毒作为引起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其通过飞沫传播的效率极高,一个喷嚏可产生含有10万-100万个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在密闭空间内可造成3米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39-40℃)、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如被殴打般的不适感、干咳以及咽喉部灼热疼痛,严重时病毒会直接侵袭肺泡上皮细胞,引发病毒性肺炎,同时破坏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导致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3-5倍。夏秋交替时,由于人们尚未完全适应气温变化,频繁增减衣物导致身体调节功能紊乱,加上开学季学生聚集、职场人群空调环境密闭等因素叠加,使得流感病毒在这一时期呈现明显的传播高峰。
其次,肺炎链球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约有40%-60%的健康成人鼻咽部都存在其定植,当人体因受凉、疲劳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这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就会突破黏膜屏障,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自体感染引发疾病。该菌可释放肺炎溶血素、荚膜多糖等多种毒力因子,不仅能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还可能导致化脓性脑膜炎、急性中耳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致死率可达15%-20%。夏秋交替时,由于早晚温差大,人们开窗通风时间减少,室内细菌密度可达到室外的5-8倍,这为肺炎链球菌的繁殖和感染提供了理想条件,临床数据显示该季节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率较夏季平均上升40%。
最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虽然传统上被认为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头号杀手",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成人感染中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对50岁以上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具有严重威胁。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感染后会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导致细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亢进,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干咳、呼吸急促、喘息(类似哮喘发作)、鼻翼扇动等,严重时可发展为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的成人患者中约有12%会出现呼吸衰竭。值得注意的是,RSV感染后人体不会产生终身免疫,每年都可能重复感染,这使得它在夏秋交替期与流感病毒形成"双重打击"效应。
当这"三巨头"形成混合感染时,其危害程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黏膜完整性,肺炎链球菌趁机侵入血液引发菌血症,RSV则加重气道阻塞和炎症反应,三者协同作用可使住院风险增加8倍,重症监护率提高12倍,死亡率较单一感染上升3-5倍。临床研究显示,混合感染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延长4.2天,咳嗽症状可持续3周以上,且更易出现心肌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夏秋交替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应当特别警惕那些持续超过3天的发热伴咳嗽症状,尤其是出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或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混合感染可能。
1. 增强体质:每日保证150克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1个+牛奶500ml+瘦肉100g),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柑橘类、西兰花等),保证每晚7-8小时深度睡眠(23点前入睡最佳),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等,每次30分钟以上),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将免疫力维持在最佳状态,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呼吸道感染风险降低37%。
2. 注意个人卫生:采用"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洗手,每次持续20秒以上(相当于唱两遍生日歌的时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到有盖垃圾桶),若无纸巾则用弯曲的肘部遮挡(避免手部污染);外出归来后及时更换外衣,定期对手机、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消毒(可用75%酒精擦拭),这些措施可使病毒传播风险降低60%-80%。
3. 避免人群聚集: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密闭、拥挤场所的传播效率是开阔空间的20倍以上,因此应尽量避免前往商场、影剧院、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尤其要远离有明显咳嗽、打喷嚏症状的人(保持至少1.8米社交距离);必须前往时务必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确保完全遮盖口鼻和下巴,压紧鼻夹),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开窗通风,减少触摸公共扶手,这些措施能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4. 及时接种疫苗: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使感染风险降低60%-90%,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60岁以上)、儿童(6月龄-5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肺炎链球菌疫苗(如23价多糖疫苗或13价结合疫苗)可预防90%以上的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建议与流感疫苗同时接种形成"双重保护";虽然目前尚无RSV疫苗广泛应用,但针对高危人群的单克隆抗体预防药物已在临床使用,可显著降低重症感染风险。
5.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最佳通风时段为上午9-11点和下午2-4点(此时空气质量较好);使用空调时需定期清洗滤网(每2周一次),避免空调内部滋生霉菌和细菌;在干燥地区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湿度计监测),适宜的湿度能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研究显示科学通风可使室内病毒浓度降低70%以上。
结语:如果出现持续发热超过3天(体温≥38.5℃)、咳嗽加重影响睡眠、呼吸困难、胸痛、痰中带血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呼吸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或退热药延误病情。医生通常会进行血常规、CRP、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结合流感病毒核酸、肺炎链球菌抗原及RSV抗体检测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需要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给予吸氧、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控制感染。总之,夏秋交替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我们应提高警惕,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就医的双重保障,有效抵御"三巨头"混合感染的威胁,为自己和家人构建坚实的健康防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