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乔迎帅:揭秘椎管内麻醉:无痛手术的重要一步

椎管内麻醉,作为临床麻醉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又被称为脊髓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是实现无痛手术的关键环节。这项技术通过将麻醉药物精准注射到脊髓周围的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腔,选择性阻断脊神经传导通路,使疼痛信号无法上传至大脑中枢,从而在手术区域产生可逆性的感觉与运动功能抑制。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科下肢手术、妇产科剖宫产术、泌尿外科前列腺手术、腹部外科疝气修补术等多种临床场景,尤其在需要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手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实施椎管内麻醉前,麻醉医疗团队会开展系统的术前评估工作:首先详细采集患者病史,重点关注有无脊柱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等禁忌症;随后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脊柱触诊定位、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同时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麻醉耐受性。确认无禁忌症后,患者需采取侧卧位(抱膝屈膝体位)或坐位(低头弓背姿势),通过充分暴露脊柱椎间隙,帮助麻醉师精准定位腰椎L3-L4或L2-L3间隙作为穿刺靶点。

麻醉操作开始时,麻醉师会先用含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药在穿刺点进行皮丘浸润麻醉,减轻穿刺不适感。随后使用特制的Tuohy穿刺针(硬膜外麻醉)或Quincke穿刺针(蛛网膜下腔麻醉),沿椎间隙正中缓慢进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当穿刺针到达硬膜外间隙时,会出现"落空感",此时可通过负压试验确认位置;若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则需继续进针穿透硬脊膜和蛛网膜,当观察到脑脊液回流时即可注入麻醉药物。药物注射完毕后,麻醉师会拔除穿刺针并覆盖无菌敷料,指导患者平卧,通过调整体位促进麻醉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扩散,最终实现从脐部以下至足趾的节段性神经阻滞效果。

椎管内麻醉的临床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镇痛效果确切,可提供长达数小时的手术区域无痛状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能有效减少手术野出血,为精细操作创造清晰术野;由于避免了全身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患者术后意识迅速恢复,通常在手术结束后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此外,该技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手术人群,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尽管安全性较高,椎管内麻醉仍存在一定风险概率: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穿刺相关头痛(发生率约1-3%),多因脑脊液漏导致颅内压降低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如硬膜外脓肿)和椎管内血肿虽罕见但后果严重,发生率约0.01%;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下肢麻木或感觉异常;此外,交感神经阻滞后可能引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循环波动,麻醉药物过敏反应则更为少见。为防范这些风险,麻醉团队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备好麻黄碱、阿托品等急救药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清除,阻滞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会逐步恢复,通常先恢复本体感觉,随后是痛觉和温度觉,最后是运动功能。此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切口部位的轻中度疼痛,医护人员会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或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等,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措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术后疼痛敏感期,促进早期康复锻炼。

结语:作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里程碑,椎管内麻醉技术通过百年的临床实践不断优化完善。如今,借助超声引导穿刺、神经刺激器定位等精准化技术,其操作安全性和阻滞成功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推广的今天,这项技术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舒适化的手术体验,更通过减少创伤应激、促进功能恢复,成为连接手术治疗与快速康复的关键桥梁,持续推动着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的提升。

(乔迎帅 河南省肿瘤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