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曦:发烧两周不退#感冒!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血常规密码

在日常生活中,发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情况下与普通感冒、扁桃体炎或幼儿急疹等良性感染相关,通常经过简单护理或对症治疗后3-5天即可缓解。然而,当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反复发热,且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家长们就必须提高警惕了——这种看似普通的"感冒"症状,很可能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发出的早期警示信号,尤其是当伴随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更需立即引起重视。
儿童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克隆性增殖,大量占据正常造血组织空间,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受到严重抑制。由于异常白细胞失去正常免疫功能,患儿极易发生反复感染引发持续发热;同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还会导致贫血、出血等一系列全身症状,其中持续不退的发热往往是家长最早察觉的异常表现。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筛查手段,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项简单快捷的检查中,医生会重点关注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数量、红细胞参数等核心指标的异常变化,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疾病的重要线索,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识别潜在的血液系统问题。
1. 白细胞计数: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白细胞计数呈现多样化改变,约50%的病例会出现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儿童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部分患儿表现为正常或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升高与普通感染不同,外周血涂片检查常可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这些未成熟的白细胞无法像正常白细胞那样发挥吞噬病原体、抵抗感染的作用,因此患儿会出现"白细胞虽高却反复感染"的矛盾现象。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止血和凝血的关键成分,正常儿童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⁹/L。在白血病患儿中,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血小板生成减少,多数病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当计数低于50×10⁹/L时,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3.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其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即贫血)是白血病的常见表现。患儿常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淡白、活动耐力下降、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均低于同年龄儿童正常范围,且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降低,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受抑。
当血常规检查显示上述一项或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异常,同时孩子伴有持续两周以上的发热不退、面色苍白、皮肤瘀斑等症状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检查。这些检查包括外周血涂片人工分类(观察是否有白血病细胞)、骨髓穿刺及活检(白血病诊断的"金标准")、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通过这些检查能够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危险度分层,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血常规检查的异常指标外,医生还会全面评估孩子的整体临床状况和体征。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仔细触摸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是否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检查肝脾是否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观察皮肤是否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瘀点)或片状瘀斑,同时注意孩子是否存在胸骨压痛(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的典型体征)。这些临床信息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旦确诊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综合治疗体系,主要包括诱导缓解化疗(清除体内大部分白血病细胞)、巩固强化治疗(消灭残留病灶)、维持治疗(防止复发)等阶段,同时根据白血病类型和危险度分层,可联合靶向治疗(如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抑制剂)、免疫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治疗手段。临床数据显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已达80%以上,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实现这一疗效的关键,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远期并发症。
总结:当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发热不退,特别是同时伴有以下情况时——如面色苍白加重、活动后气促、皮肤黏膜出血、不明原因关节疼痛、颈部或腹部肿块、食欲明显下降及体重减轻等,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儿科或儿童血液专科就诊,就诊时需详细向医生描述发热的起始时间、最高体温、热型特点、伴随症状及既往治疗反应等关键信息。通过及时的血常规筛查和必要的进一步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尽早识别潜在的血液系统疾病,为孩子争取宝贵的早期治疗时机。记住,对于儿童健康而言,任何持续的异常症状都不应被忽视,保持高度警惕、及时科学就医,是每一位家长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