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李方坤:探秘肝癌介入治疗:精准打击肿瘤的前沿手段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六、死亡率高居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病例超过90万例,其中我国患者占比超过一半。传统治疗手段中,手术切除虽为根治性方法,但仅适用于约20%的早期患者;放疗和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常引发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与微创技术的协同发展,介入治疗凭借其"不开刀、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独特优势,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核心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是一门融合医学影像、微创技术与肿瘤治疗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原理是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或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下,通过直径仅1-2毫米的穿刺针或导管,精准抵达肿瘤病灶进行局部治疗。这种"钥匙孔"式的治疗方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通常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目前临床常用的肝癌介入技术体系包括血管内介入(如经动脉化疗栓塞)和非血管介入(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无水酒精注射)两大类,形成了针对不同大小、位置、分期肿瘤的完整治疗方案。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作为中晚期肝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其治疗机制体现了"双重打击"的智慧:医生首先通过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将载药微球(直径50-300微米)与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的复合物精准释放,这些微球既能像"微型炸弹"一样释放化疗药物杀灭癌细胞,又能像"水泥"般堵塞肿瘤血管,切断其营养供应。最新临床数据显示,接受规范化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28个月,肿瘤客观缓解率达50%-60%,部分患者甚至获得二次手术切除的机会。

射频消融(RFA)是治疗小肝癌(直径≤3厘米)的微创根治性手段,其工作原理类似"微波炉加热":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前端含多根电极针的消融针穿刺至肿瘤中心,通过高频交变电流(460-500kHz)使肿瘤组织内的离子高速振动摩擦产生热量,在10分钟内将病灶温度提升至90-100℃,实现肿瘤细胞的不可逆凝固坏死。该技术治疗3厘米以下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与手术切除疗效相当,且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尤其适合高龄、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

微波消融技术通过发射2450MHz的微波能量,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高速旋转产生热量,其升温速度可达10℃/秒,较射频消融快3-5倍,能在更短时间内形成直径5-6厘米的凝固坏死区,特别适用于3-5厘米的中等大小肿瘤。而无水酒精注射则是通过将99.5%的无水乙醇直接注入肿瘤,利用乙醇的脱水作用使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破坏,同时引发小血管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常用于直径≤3厘米且邻近大血管的特殊部位肿瘤。

介入治疗的精准性革命得益于现代影像技术的协同发展:64排螺旋CT可提供0.625毫米层厚的肿瘤断层图像,MRI的弥散加权成像能清晰显示5毫米以下的微小病灶,而超声造影则可实时动态观察肿瘤血供情况。这些影像技术如同医生的"透视眼",确保治疗器械精准抵达病灶。更值得关注的是,介入治疗与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已形成"局部消融+全身治疗"的协同模式,临床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方案可使肿瘤客观缓解率提升至70%以上,为晚期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

总之,肝癌介入治疗通过精准定位、局部杀瘤、微创安全的治疗理念,彻底改变了肝癌治疗的格局。从最初的单纯栓塞治疗,到如今的载药微球、水冷消融、不可逆电穿孔等新技术的涌现,介入治疗正朝着"更精准、更高效、更少损伤"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导航、机器人辅助介入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未来肝癌介入治疗将实现真正的亚毫米级精准操作,为不同分期、不同基础状况的肝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在抗击癌症的道路上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存。

(李方坤 河南省肿瘤医院 微创介入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