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娜娜:高血压引发心力衰竭,这些信号要知道

高血压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据世卫组织统计,约12.8亿成年人受其困扰。它会对心血管系统施加长期隐匿的负荷,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时,会损害心脏、脑血管、肾脏等重要靶器官。心力衰竭是高血压众多并发症中最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终点”之一,它是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到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病理状态。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早期识别心力衰竭预警信号,对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高血压引发的心力衰竭是心脏长期压力下的“慢性劳损”过程。“高血压性心脏病”通常始于左心室肥厚,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时,左心室肌肉壁增厚以克服阻力。初期增厚能维持泵血功能,但5 - 10年后,心肌细胞过度负荷出现纤维化,导致左心室壁弹性降低、舒张功能受损,即“舒张性心力衰竭”。若病情继续发展,心肌收缩力衰退,会发展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全身器官血液灌注不足。
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包括:
1. 呼吸困难:这是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最初可能仅在爬楼梯、快走等中度体力活动时感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轻度活动甚至日常洗漱也会引发喘息;最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患者必须整夜保持半坐卧位才能入睡,平躺时会因肺部血液回流增加而感到窒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在睡眠中突然因憋气惊醒,需要立即坐起并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这种症状往往提示左心功能已经明显受损。
2. 疲劳和乏力:与普通疲劳不同,心力衰竭导致的乏力具有"病理性"特点——患者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恢复。这种症状源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的全身组织缺氧:当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时,肌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葡萄糖供应,细胞能量代谢效率降低。患者可能发现自己提重物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连续行走200米就需要停下休息,部分人还会伴有肢体沉重感、活动耐力进行性减退等表现,这些都提示心脏储备功能正在降低。
3. 踝部、腿部或腹部水肿:这是右心功能不全的典型体征,医学上称为"体循环淤血"。由于右心室无法有效将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导致外周静脉压力升高,血液中的水分被迫渗透到组织间隙。水肿通常从身体最低部位开始——站立时表现为双侧踝部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脚踝内侧,松开后会留下持续数秒的凹陷),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严重时会出现腹壁水肿、阴囊水肿甚至胸腔积液。患者常发现傍晚时鞋子变紧,早晨醒来眼睑浮肿,这些都是体液潴留的早期表现。
4. 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心脏具有强大的代偿机制,当泵血功能下降时,会通过增加心率来维持心输出量,这种"代偿性心动过速"通常表现为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钟(正常成人60-100次/分钟)。患者会感到心慌、心悸,自觉心脏"怦怦直跳",部分人可出现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这种异常心率不仅增加心肌耗氧,还会进一步降低泵血效率,形成"心率增快-心肌缺血-泵血更差"的恶性循环。高血压患者若发现自己静息心率持续升高,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跳漏搏感,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
5. 咳嗽或呼吸时有喘息声:当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循环淤血时,肺部血管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入肺泡和支气管黏膜,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这种咳嗽具有特征性表现:多为夜间加重的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痰,严重时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提示急性肺水肿);呼吸时可闻及类似哮喘的哮鸣音,医学上称为"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不同,这种喘息常在平卧时加重,坐起后减轻,且患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史,使用普通平喘药效果不佳。
6. 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在心力衰竭的全身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常被忽视却具有重要提示意义。当右心功能不全导致胃肠道淤血时,胃肠道黏膜会因缺氧出现水肿,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功能减慢。患者会感到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少量食物后即有饱腹感;味觉敏感度下降,对油腻食物产生厌恶感;部分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这些表现易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但与普通消化道疾病不同的是,心衰引起的消化症状常伴有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表现,且与体位相关——平卧时腹胀加重,坐位时略有缓解。
7. 认知功能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证实,心力衰竭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联,这种被称为"心脑综合征"的现象源于心脏泵血不足导致的脑灌注下降。患者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如阅读时难以记住内容、交谈中频繁走神;随后出现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受损(如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严重时会出现定向力障碍(分不清白天黑夜)、计算能力下降(简单算术出错),甚至发展为"心力衰竭相关性痴呆"。这种认知改变通常缓慢进展,家人往往会误认为是"老年健忘",但若结合其他心衰症状,应高度警惕心功能不全的可能。
一旦高血压患者出现上述一个或多个症状,应立即前往心内科就诊,勿因“症状时好时坏”延误诊治。医生通过三级诊断流程明确病情:先详细采集病史,关注症状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再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血压、心率,听诊肺部啰音和心脏杂音,触诊肝脾肿大;最后通过辅助检查确诊,超声心动图是核心诊断工具,可区分舒张性或收缩性心力衰竭。
治疗采用“ABCD”综合管理策略,即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B(β受体阻滞剂)、C(醛固酮受体拮抗剂)、D(器械治疗),配合利尿剂控制水肿、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供血,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
控制高血压需构建“药物 - 生活方式 - 监测”三位一体防控体系。生活方式干预上,采用“DASH饮食模式”可降低收缩压8 - 14mmHg;规律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严格限酒、完全戒烟;控制体重指数在18.5 - 24.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药物治疗遵循“小剂量起始、优先长效制剂、个体化调整”原则,常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部分患者需联合用药。降压治疗要长期坚持,不可自行停药。
总之,高血压与心力衰竭关系密切,患者建立“症状自察 - 定期监测 - 规范治疗”健康管理闭环很重要。日常需每日监测并记录血压,每月关注体重变化,每半年至一年做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出现预警信号要立即响应,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逆转心功能损害,阻挡心力衰竭。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