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胡盼盼:高血压背后的这些隐藏风险

高血压,这个被称为"无声杀手"的慢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日益高发的态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5%,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到高血压的困扰。然而公众对其认知往往停留在"血压数值偏高"的表层理解,却忽视了它作为全身性疾病的本质。这种持续升高的动脉血压如同潜伏在体内的"隐形破坏者",会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靶器官功能,最终引发从心血管到肾脏、从脑部到眼底的多系统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在短短数小时内夺走生命。因此,深入认识高血压背后的隐藏风险,建立科学的防控意识,对于阻断疾病进展、降低致残致死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堪称系统性的"结构重塑"过程。当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时,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必须额外做功才能克服外周血管阻力,这种长期超负荷状态会导致左心室壁逐渐增厚(医学上称为"左心室肥厚"),就像过度锻炼的肌肉会变得粗壮一样。但与健康肌肉不同的是,肥厚的心肌细胞会出现能量代谢紊乱,舒张功能率先下降,最终发展为射血能力减退的心力衰竭——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倍以上。与此同时,高血压会通过机械剪切力损伤动脉内膜,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形成脂质斑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时,就可能引发心绞痛;若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则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我国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肌梗死病例超过50万。更危险的是,高血压还会削弱主动脉壁中层弹性纤维,使其在高压血流冲击下逐渐扩张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90%以上。

其次,高血压对脑部的损害呈现出"急性发作"与"慢性退变"的双重特征。作为对血流变化极为敏感的器官,脑部每100g组织每分钟需要50-60ml的血液供应,而高血压会通过两种途径破坏这种精密平衡:一方面,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血管壁变脆失去弹性,在情绪激动等血压骤升时极易破裂出血,这就是占脑卒中20%-30%的脑出血,患者常表现为突然昏迷、肢体瘫痪,急性期死亡率高达30%-40%;另一方面,高血压会加速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当颈动脉斑块脱落或脑内小血管堵塞时,就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所有脑卒中的60%-70%。值得警惕的是,高血压还与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持续高压会导致脑白质疏松、海马体萎缩,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痴呆风险就会增加12%。这种"无声的脑损伤"往往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前已持续进展多年。

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沉默靶器官”,病变隐匿渐进。肾脏内有数百万个直径仅7 - 10μm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承受全身最高滤过压。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肾小球内压异常升高,使滤过膜孔径增大、电荷屏障受损。最初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损伤加重会进展为显性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约10% - 15%的高血压患者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需透析或肾移植。而且,肾脏损害与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受损肾脏无法正常排泄水钠,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加剧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

此外,高血压对视觉系统的损害主要在视网膜血管,这是唯一能用眼底镜直接观察到的小血管病变。视网膜动脉直径仅100 - 200μm,是颈内动脉终末分支,对血压变化敏感。高血压初期,视网膜动脉痉挛性收缩,管径变细、反光增强;病情进展,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视网膜水肿、渗出,患者视物模糊、有黑影飘动;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120mmHg)会引发“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盘水肿、火焰状出血,患者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24 - 48小时内可能失明。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2倍,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视网膜病变进展速度可降低50%以上。

除器质性损害外,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共同构建慢性疾病“风险网络”。代谢综合征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症候群,高血压与其他组分双向促进:腹型肥胖致脂肪细胞因子紊乱会升高血压;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引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是非高血压人群的2.3倍。同时,高血压会降低脂蛋白脂酶活性,形成“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高血压 - 高血糖 - 高血脂”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幅增加,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肌梗死风险是健康人群的6倍,脑卒中风险是4倍。

因此,防控高血压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综合管理体系,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一般人群<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是关键。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全程:饮食采用DASH模式,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g以下;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2 - 3次抗阻训练,可使收缩压降低4 - 9mmHg;同时严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指数在18.5 - 23.9kg/m²。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者,应及时启动药物治疗,常用五大类降压药,多数患者需联合用药。降压治疗需长期坚持,血压达标也不可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总之,高血压并非单纯“血压数值问题”,而是涉及全身血管和多器官系统的慢性病理过程,背后的心血管事件、脑卒中、肾衰竭、视力丧失等风险构成威胁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联盟”。庆幸的是,高血压可防可控,通过定期监测血压(建议≥35岁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患者每周测2 - 3次)、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的“三驾马车”策略,多数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终末期肾病风险。与高血压这场持久战中,科学认知是前提,主动防控是关键,需将血压管理融入生活细节,守护血管健康,赢得生命主动权。 

(胡盼盼 商水天健康复医院 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