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冰洁:从经络理论看冠心病:中医视角下的心脏循环疾病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在冠状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进行性狭窄甚至完全阻塞,使心肌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引发的心脏循环系统疾病。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已形成完整体系,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微创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俗称"心脏搭桥")等开放手术。然而,中医学在两千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这类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早有深刻认识,将其归为"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中经络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理解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独特的认知视角与实践路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经络则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网络。这个复杂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无数孙络、浮络,共同构成气血运行的"高速公路网"。在与心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经络中,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尤为关键——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气盛衰直接反映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手厥阴心包经则代心受邪,能保护心脏免受外邪侵袭,故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之说。这两条经脉通过其循行路线上的腧穴与心脏形成直接联系,其气血充盈与否、运行通畅与否,不仅关系到心脏的泵血功能,更影响着整个循环系统的协调运行,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在中医病机理论框架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本质上是心经与心包经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过程。具体而言,导致经络不通的病理因素呈现多样化特点:气血不足者多因年迈体衰、久病耗伤或思虑过度,使心脾两虚,气血生化无源,如《证治准绳》所论"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血不足也";气滞血瘀者常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阻塞心脉,正如《金匮要略》描述"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阴弦即提示寒凝血瘀之象;痰湿内阻者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相关,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上蒙胸阳,阻滞气机,形成"痰浊盘踞,胸阳失展"的病理状态;寒凝心脉者则因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寒邪凝滞心脉,致气血运行迟滞,出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的急性发作表现。这些病理因素单独或复合作用,导致心经、心包经经气痹阻,心脏失却濡养,从而引发典型的心胸憋闷、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气短喘息、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真心痛危候。
中医治疗冠心病始终遵循"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四诊资料,辨识不同的证型特点,进而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见胸闷如窒、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疗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丹参、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等,其中丹参被《本草纲目》称为"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能活血养血兼能安神;对于痰湿内阻型患者,多见胸闷如窒而痛、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滑,治疗需化痰祛湿、宣痹通阳,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常用方剂,药用半夏、茯苓、陈皮、瓜蒌、薤白等,其中瓜蒌薤白配伍源自《金匮要略》,被誉为"治胸痹之主药"。除药物治疗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疏通经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激发经气运行,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目的。
例如,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是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通经止痛,刺激此穴能调节心率变异性、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通阴维脉,是治心胸疾病要穴,施针可缓解心绞痛症状。此外,膻中穴可宽胸理气、活血通络,心俞穴能调理心脏气血。这些穴位经毫针刺法等刺激,能激发经气、改善心脏微循环、增强心肌供血,其疗效已获临床验证。
值得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冠心病并非替代现代医学,而是有益补充与协同增效手段。危急重症时,现代医学介入治疗能开通阻塞血管;疾病稳定期,中医可调理气血等、改善患者机能。临床显示,中西医结合优势显著:药物治疗上,丹参注射液与硝酸甘油联用可增强扩血管效应;康复阶段,中医传统运动配合穴位按摩能改善运动耐力;预防复发方面,辨证调护法可降低复发率。这种“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策略,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既病防变”目标。
总之,从中医经络理论看,冠心病本质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的慢性病理过程。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辨识不同证型,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手段,构建“通经络 - 调气血 - 安脏腑”治疗体系。此植根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智慧,与现代医学精准诊断、介入治疗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既发挥现代医学快速解除血管梗阻优势,又运用中医整体调节、改善微循环、防治并发症特长,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方案,体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交融共生的时代价值。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