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敏:甲状腺结节不用愁,超声介入来帮忙!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形成的异常肿块,这些肿块可呈现单个孤立性生长或多个集群分布的特点。从医学角度而言,其性质可分为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和恶性病变(即甲状腺癌)两大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高达20%-76%,尤其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约95%)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结节体积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部分功能性结节还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畏寒、体重增加),极少数恶性结节若未及时干预则可能发生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
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断流程中,超声检查作为首选影像学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超声技术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结节的大小(精确至毫米级)、形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度(光滑或模糊)、内部回声特征(等回声、高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还能精准识别钙化灶(微钙化、粗钙化或环状钙化)、血流信号分布等关键信息。与CT、MRI等检查相比,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暴露风险、可重复性强、检查费用相对低廉等显著优势,使其成为结节筛查、初步定性及长期随访的理想工具。临床医生通常会结合甲状腺超声报告中的TI-RADS分级系统(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诊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当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后,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以及结节的超声特征(如TI-RADS分级)来制定个体化的管理策略。对于TI-RADS 2-3类的低风险良性结节,若体积较小(通常直径<2cm)且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管理模式,随访周期通常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超声,动态监测结节的大小变化和形态特征。在此期间,患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但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碘摄入(避免过量或缺乏)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避免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结节产生的潜在影响。
对于超声提示TI-RADS 4类及以上的可疑恶性结节,或体积较大产生明显压迫症状的良性结节,则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干预。此时,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性操作凭借其精准定位的优势成为核心技术手段。其中,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目前鉴别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在高频超声实时动态监控下,医生将一根直径仅0.7-0.9mm的细针经皮肤精准刺入目标结节,通过负压抽吸获取少量细胞或组织样本,整个过程通常仅需5-10分钟。该技术的诊断灵敏度可达90%以上,特异性约85%,能够有效避免盲目穿刺带来的取样误差,显著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从而科学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手术切除、微波消融或继续观察)。
除了诊断领域,超声引导技术在甲状腺结节的微创治疗中也展现出独特优势。针对有临床症状(如压迫感、美观需求)或生长趋势的良性结节(如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治疗已成为传统手术的重要替代方案。
综上所述,超声介入技术通过将实时超声成像与微创操作完美结合,构建了甲状腺结节“精准诊断-微创治疗-全程管理”的一体化诊疗体系。在诊断层面,它实现了对可疑结节的精准取样,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在治疗层面,其微创特性显著降低了传统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如颈部瘢痕、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风险),同时通过可视化操作确保治疗能量精准作用于病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甲状腺组织及其功能。临床实践表明,超声介入技术的应用使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手术率降低了60%以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治疗有效率可达95%以上。对于广大甲状腺结节患者而言,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的诊疗选择,更有效缓解了患者对结节性质的焦虑情绪,真正实现了“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疗效”的现代微创医学理念。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