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陈秋丽:卵巢囊肿护理像“养多肉”?耐心伺候才能长得好

一、卵巢囊肿不是“洪水猛兽”,像多肉一样有“脾气”

卵巢囊肿是卵巢上长的“小水泡”或“小疙瘩”,有的像清澈的水泡(生理性囊肿),有的像包裹着液体的囊袋(浆液性囊肿),还有的里面是稠厚的黏液(黏液性囊肿)。它们大多安安静静待在卵巢上,不会随便“闹事”,就像多肉植物——有的不用管也能自己消退,有的需要细心照顾才不会“长歪”,少数“脾气坏”的才需要强硬处理。

护理卵巢囊肿,和养多肉的道理相通:不能不管不顾(可能让小囊肿变大),也不能过度折腾(乱吃药、瞎忌口反而添乱),得摸清它的“习性”,用对方法,才能让身体处于稳定状态。

二、先搞清楚囊肿的“类型”,护理才能“对症”

不同类型的卵巢囊肿,护理方式大不一样,就像多肉有“喜水”和“喜干”的品种,不能用一套方法养所有:

1.生理性囊肿:像“季节性多肉”,可能自己消失

生理性囊肿(比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多发生在月经周期中,和排卵有关,直径一般小于5厘米,像“暂时鼓起的小水泡”。月经结束后,随着激素变化,可能自己慢慢变小、消失,就像多肉到了季节会自然休眠。

l 护理重点:不用特殊处理,别乱吃药,等着月经后复查就行。

2.良性囊肿(非生理性):像“需要常浇水的多肉”,得定期观察

比如浆液性囊肿、黏液性囊肿,这些囊肿不会自己消失,但生长缓慢,大多是良性的,像“长期生长的多肉”,需要定期看它有没有“长太大”。

l 护理重点:定期做B超(3-6个月一次),观察大小变化,别让它悄悄长到5厘米以上。

3.巧克力囊肿:像“爱爆盆的多肉”,需要更细心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形成的,里面是暗褐色的“经血”,会随着月经周期变大,还可能引起痛经,像“容易疯长的多肉”,护理要更用心。

l 护理重点:控制痛经,减少囊肿变大的诱因,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

三、饮食护理:像给多肉“浇水施肥”,均衡最重要

养多肉不能乱浇水,护理囊肿也不能瞎忌口,饮食均衡比“这也不能吃”更重要:

1.别过度“忌口”,正常吃饭就行

l 不用忌“发物”:鸡蛋、鸡肉、海鲜这些所谓的“发物”,不会让囊肿变大,反而能提供营养,不吃才容易营养不良。

l 少吃“高糖高脂”:像蛋糕、奶茶、油炸食品,吃多了会让体重增加,而肥胖可能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刺激囊肿生长,偶尔吃可以,别天天吃。

l 多吃“杂一点”: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水果(苹果、蓝莓)、全谷物(燕麦、糙米)、优质蛋白(瘦肉、鱼虾),像给多肉“混合施肥”,营养全面才长得稳。

2.多喝水,少喝“刺激性饮料”

l 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像给多肉“定时浇水”,帮助身体代谢,别用饮料代替水。

l 少喝浓茶、浓咖啡、酒精饮料,这些可能影响激素平衡,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对囊肿稳定没好处。

3.别信“偏方”,乱吃可能害自己

有人说“吃中药能消囊肿”“吃某样东西能让囊肿变小”,这些大多没有科学依据。比如过量吃活血化瘀的中药,可能导致囊肿破裂、出血;盲目节食减肥,会让身体激素紊乱,反而刺激囊肿生长。

l 正确做法:想吃保健品或中药,先问医生,别自己当“实验品”。

四、生活护理:像给多肉“晒太阳通风”,规律作息是关键

多肉需要合适的光照和通风,身体也需要规律的生活节奏,才能让囊肿“安分”:

1.别熬夜,让激素“稳定分泌

熬夜会打乱内分泌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的平衡,就像给多肉“乱照灯光”,可能让囊肿失去控制。

l 做法:每天尽量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让激素按“正常节奏”工作。

2.适度运动,像给多肉“转盆透气”

久坐不动会让盆腔血液循环变慢,不利于囊肿稳定,就像多肉长期不通风容易烂根。

l 适合的运动:快走、瑜伽、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又不会让腹部受剧烈撞击。

l 避免的运动:剧烈运动(比如快跑、跳绳、举重)、腹部用力的动作(比如卷腹),可能让囊肿受到挤压,增加破裂风险。

3.管理情绪,别让“压力”刺激囊肿

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身体分泌“应激激素”,影响内分泌,就像给多肉“过度施肥”,反而长得不好。

l 做法:每天留10分钟做“放松事”(听音乐、发呆、和朋友聊天),压力大时别硬扛,找方式发泄出来。

五、经期护理:像多肉“换盆期”,更要小心

月经期间,囊肿(尤其是巧克力囊肿)可能会“活跃”,像多肉换盆时容易受伤,这时候护理要更细心:

1.别做“重活”,减少腹部用力

经期盆腔充血,囊肿可能比平时更敏感,搬重物、长时间弯腰(比如拖地)会增加腹部压力,可能让囊肿不舒服。

l 做法:经期多休息,重活让家人帮忙,避免腹部用力。

2.注意保暖,别让盆腔“受凉”

经期受凉会让盆腔血管收缩,可能加重巧克力囊肿的痛经,就像多肉受冻会停止生长。

l 做法:穿宽松的裤子,别露腰腹,用热水袋敷肚子(温度别太高,40℃左右就行),能缓解不适。

3.观察“异常出血”,及时告诉医生

如果经期出血量突然变多,或月经干净后还有出血,可能和囊肿有关(比如囊肿影响卵巢功能),别当成“正常现象”,要及时检查。

六、定期复查:像给多肉“量身高”,不能偷懒

养多肉要定期看它有没有徒长,护理囊肿也得定期做B超,这是最关键的“护理步骤”:

1.复查时间:根据囊肿类型定

l 生理性囊肿:月经干净后3-7天复查,看它有没有消失。

l 良性小囊肿(<5厘米):3-6个月做一次B超,观察大小、形态变化。

l 巧克力囊肿或术后囊肿:按医生要求复查(可能1-3个月一次),看有没有复发。

2.复查时要“憋尿”或“空腹”?听医生的

l 经腹部B超:需要憋尿(让膀胱充盈,看得更清楚),检查前1小时喝500毫升水,别排掉。

l 经阴道B超(有性生活的女性):不用憋尿,检查前排空膀胱就行,看得更清楚。

l 按预约时间到医院,别迟到,免得排队太久影响检查。

3.保存好“检查报告”,方便对比

每次B超报告都要收好,下次复查时带给医生,医生能通过对比看出囊肿有没有“长大”“变样”,比只看一次报告更准确。

七、出现这些“信号”,说明囊肿可能“出问题”,别耽误

就像多肉叶子发黄要及时处理,囊肿出现这些情况,也得马上找医生:

1.突然腹痛:可能是囊肿“扭转”或“破裂”

如果突然出现一侧下腹痛(像拧着疼),可能是囊肿蒂扭转(囊肿绕着蒂部旋转,供血受阻);如果腹痛剧烈,还伴有恶心呕吐,可能是囊肿破裂(液体流到腹腔),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紧急处理,不能等。

2.囊肿“快速长大”:3个月内长了2厘米以上

定期复查时,如果发现囊肿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大(比如从3厘米长到5厘米以上),可能是“性质变化”的信号,需要医生评估是否要手术。

3.出现“压迫症状”:肚子胀、尿频

囊肿太大(超过5厘米)可能压迫周围器官:

l 压迫膀胱:总想小便,每次尿量少;

l 压迫肠道:肚子胀、排便不顺畅。

出现这些情况,说明囊肿已经“影响生活”,需要积极处理。

八、术后护理:像多肉“换盆后”,得慢慢恢复

如果囊肿太大或有问题,做了手术,术后护理就像多肉换盆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长得好:

1.术后1-2周:好好休息,别“乱动”

l 伤口没拆线前,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跳舞),散步可以(每天10-15分钟),但别累着。

l 保持伤口干燥,洗澡时别用力搓伤口,擦干后用医生开的药膏涂抹,避免感染。

2.术后1个月:逐步恢复,别“急于求成”

l 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别马上开始高强度运动(比如健身、爬山),给身体留恢复时间。

l 饮食不用“大补”,正常吃饭就行,别顿顿喝油腻的汤(比如猪蹄汤),反而会让伤口长“脂肪”,不利于愈合。

3.按医生要求复查,别以为“手术完就没事”

即使做了手术,囊肿也可能复发(尤其是巧克力囊肿),术后要按医生说的时间复查(比如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别觉得“切了就一了百了”。

九、护理的核心:像养多肉一样“有耐心”,不焦虑

卵巢囊肿大多是良性的,就像多肉很少“养死”,护理的关键不是“让它马上消失”,而是“不让它变坏”。定期观察、规律生活、别瞎折腾,就是最好的护理方式。

别因为有囊肿就焦虑得睡不着,也别不管不顾让它悄悄变大。像对待多肉一样,给它合适的环境(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定期看看它的状态(复查B超),大多数囊肿都能“安分守己”,不影响正常生活。记住,耐心和规律,比任何“偏方”都管用。

(陈秋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三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