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办不成事”监督窗口 让群众“办不成”的事有处问有人管有人帮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少冲 通讯员孙利娟报道 “在这个窗口反映问题后,之前办不成的医疗保险业务很快就能办成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杞县金城街道南关社区群众朱卫国来到该县“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向正在值班的杞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感激地说。

      原来,朱卫国在为女儿朱可欣办理住院医保费用报销手续后3个月仍没到账。了解到朱卫国的诉求后,杞县“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跟进核实,与杞县医疗保障中心、杞县人民医院、杞县城关镇卫生院等部门联系,经过多次沟通,了解到因杞县城关镇卫生院法人证书到期后,未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更换,继而账户被冻结,导致部分群众无法及时进行医保报销。据此,该县纪委监委督促杞县城关镇卫生院抓紧办理法人证书换领、账户解冻等手续,朱卫国得以顺利办理业务。

      “办不成事”监督窗口有何“奥秘”,如何能把办不成的事给办成?据悉,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2021年11月以来,杞县纪委监委在县乡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相继设立22个“办不成事”监督窗口,紧盯各窗口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及窗口人员工作纪律、作风效能、服务意识等情况,开展驻点监督,公布受理范围及举报电话,每天由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值班,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的反映问题渠道。窗口专接“烫手山芋”、专解“急难愁盼”、专治“疑难杂症”,让群众“办不成”的事有处问、有人管、有人帮。

      小窗口联系大民生。“办不成事”监督窗口聚焦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办件登记制”等制度,对于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窗口值班人员作为首问负责人,按照“受理群众诉求、建立登记台账、协调部门推进、跟踪督办落实、监督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及时登记台账,综合研判现场协调,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解决政务服务中的“办不成事”问题,确保让群众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工作台账不仅要登记反映人、反映时间、反映事项、首问负责人等信息,还详细记录了“办不成事”的协调过程、承办单位、处理结果以及回访情况等。

      为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该县纪委监委还立足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对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逐一过筛、分析研判,深挖背后的作风不实、政策不明、职责不清、流程不优等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狠抓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随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到“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反映问题的企业和群众越来越少。从最初每天接待群众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到现在每天来访群众寥寥无几。

      谈起“办不成事”监督窗口从热门到冷清的变化,杞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杨士伟深有感触:“一方面是由于窗口单位对政务服务政策宣传到位,避免了群众因为政策了解不清、资料准备不齐、办事程序不熟而来回跑路,另一方面我们也督促各窗口单位从反映问题中‘举一反三’,改进政务工作,推行‘一站式’集成服务,实现审批事项‘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次申请、一次办结’,着力破除阻碍企业、群众办成事的隐性壁垒,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两年来,杞县纪委监委在全县共设立22个“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受理业务137件,按时办结137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100%。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