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蕾:探视ICU患者:家属如何配合医护团队?

在重症监护室(ICU)这一特殊医疗环境中,患者往往因严重创伤、重大手术后并发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急情况接受治疗,其生命体征处于极不稳定状态,需要医护团队通过精密仪器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和多学科协作治疗。家属作为患者最亲近的支持者,在探视过程中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康复进程。科学合理的配合不仅能为医疗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更能通过情感联结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撑,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下从医疗安全、信息沟通、身心支持三个维度,为家属提供具体的配合建议:
1. 遵守探视规则:ICU实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通常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是基于患者需要充足休息以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减少医护操作干扰(如气管插管护理、血液净化治疗等)、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等多重医疗考量。家属应提前通过护士站确认探视时段,避免在晨间(6:00-8:00)或晚间(18:00-20:00)治疗高峰时段探视。若遇紧急抢救或特殊治疗,医护人员会临时调整探视时间,此时需理解配合,可通过电话咨询获取患者实时状态。
2. 保持清洁:ICU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问题,感染防控是治疗核心环节。家属进入病区前需配合完成"手卫生-着装-物品管控"三步防护:使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搓揉时间不少于15秒),按要求穿戴一次性隔离衣、口罩(需完全遮盖口鼻)及鞋套,禁止携带鲜花(花粉可能诱发过敏)、食物(易滋生细菌)及电子设备(干扰医疗仪器)等物品。接触患者前需再次消毒双手,避免触碰医疗管路(如输液管、引流管)及仪器按钮。
3. 保持安静:ICU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或镇静状态,持续的声光刺激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心率紊乱等不良事件。家属在探视期间应将交谈音量控制在30分贝以下(约耳语级别),避免讨论病情预后等负面话题。移动病床护栏时需缓慢操作,减少金属碰撞声;给患者擦身、翻身等动作需轻柔,避免突然刺激引起患者躁动。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通过握手指、轻声呼唤等温和方式交流,每次互动时间建议不超过15分钟。
4. 了解患者状况:建议家属指定1-2名主要联系人(优选直系亲属),在每日固定沟通时段(如10:00或16:00)与主管医生/护士进行结构化交流。沟通前可准备书面问题清单(如"今日体温是否正常""呼吸机参数有无调整"),重点了解"生命体征-治疗措施-饮食耐受-并发症风险"四方面信息。避免在医护人员执行操作时(如吸痰、换药)提问,可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如电子病历查询端)实时查看检验报告等客观数据,提高沟通效率。
5. 提供必要信息:患者基础健康信息对ICU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家属需主动向医护团队提供完整资料:包括慢性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的病程及用药史)、手术史(尤其是近3个月内的重大手术)、药物过敏史(需明确过敏药物名称及反应表现)、近期饮食偏好(如素食、宗教饮食禁忌)及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史、睡眠规律)。若患者有特殊文化习俗或临终关怀意愿,也应提前书面告知医疗团队,以便制定符合人文关怀的治疗方案。
6. 保持积极态度:研究表明,家属的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患者的应激反应。即使面对病情反复,家属在探视时也应展现平和坚定的态度,通过"你今天气色比昨天好""医生说炎症指标在下降"等积极语言传递希望。可准备患者熟悉的物品(如老花镜、全家福照片)放置于视线范围内,唤醒其对家庭生活的记忆。避免在患者床旁流露焦虑、哭泣等负面情绪,可在病区外设置的家属休息区进行情绪疏导。
7. 遵循医嘱:ICU治疗方案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循证化"原则,家属应配合执行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如患者需禁食时,不可擅自喂食(可能导致误吸性肺炎);康复期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需按康复师示范的角度和力度操作(避免关节脱位)。对治疗措施有疑问时,可要求医护人员用通俗语言解释(如"这个药物主要作用是保护肾脏功能"),切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如停用镇静药物),重大医疗决策(如气管切开)需在充分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8. 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建立"定期沟通+即时反馈"的双渠道交流机制:每日固定时段(如下午2点)参加医护患联合查房,了解当日治疗重点;保存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联系方式,遇紧急情况(如患者突发高热、意识变化)可随时沟通。主动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异常表现(如"他今天右手比昨天肿得厉害"),配合完成家庭社会史采集(如患者职业暴露史)。对治疗方案有不同意见时,可申请多学科会诊(MDT),通过医疗团队集体讨论解决分歧。
9. 照顾好自己:家属长期处于"高强度应激-睡眠剥夺-情感耗竭"状态易引发"家属综合征",表现为焦虑、抑郁及躯体不适(如头痛、消化不良)。建议家属实行"轮班制"探视(每人连续陪护不超过3天),保证每日6-7小时睡眠;通过医院食堂或外卖解决饮食问题(避免因做饭疲劳),每周安排2-3次30分钟轻度运动(如散步)。可利用医院提供的家属休息室(通常配备沙发、饮水机及减压书籍)进行短暂放松,维持自身健康状态才能为患者提供持续支持。
10. 寻求支持:ICU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家属常面临经济压力、心理创伤等多重挑战。可通过三种途径获取支持资源:医疗层面,向医院社工部申请贫困患者医疗救助基金;心理层面,参与医院组织的"ICU家属互助小组"(由康复患者家属分享经验)或寻求心理咨询师(部分三甲医院提供免费危机干预);社会层面,通过公益平台发起众筹(需提供医院诊断证明),或联系患者单位获取工会帮扶。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理性应对危机的成熟表现。
总之,ICU治疗是一场需要医患家属三方协作的"生命保卫战"。家属通过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保障医疗安全,通过精准高效的信息沟通优化治疗决策,通过科学的身心支持构建康复合力,才能真正成为医护团队的"同盟军"。当家属与医疗团队建立起基于信任的协作关系时,患者将获得更优质的治疗体验,这不仅能缩短ICU住院时间(研究显示良好配合可降低20%的平均住院日),更能为患者从ICU过渡到普通病房乃至家庭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