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亚平:超声检查前禁食?这些准备误区你踩过吗?

超声检查作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高频声波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实时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由于超声波遇到气体时会发生全反射,导致后方组织结构无法清晰显示,因此针对不同检查部位需采取差异化准备措施。其中,禁食是腹部超声(尤其是肝胆胰脾检查)最常见的术前要求,但在临床实践中,约30%的受检者因对禁食要求存在误解而影响检查质量。本文将系统梳理超声检查前禁食的五大认知误区,帮助公众科学做好检查准备。

误区一:所有超声检查都需要禁食

并非所有超声检查都需要禁食。临床实践中,仅涉及腹腔内消化器官的检查需严格禁食,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胃肠道等部位;而心脏超声(经胸/经食道)、甲状腺、乳腺、四肢血管、产科超声等检查则无需空腹。这是因为进食后胃肠道会产生大量气体,且胆囊收缩排空胆汁,导致胆囊壁显示不清,同时食物残渣可能遮挡胰腺等深部器官,显著降低图像分辨率。例如进行胆囊结石筛查时,若受检者早餐进食油条豆浆,胆囊收缩后结石可能隐匿于胆囊颈部,造成漏诊。

误区二:禁食时间越长越好

禁食时间存在科学阈值,并非越长越好。目前国际超声医学联合会推荐的标准禁食时长为8-12小时,这个时间段既能保证胃排空(液体约1.5小时排空,固体食物需4-6小时),又能使胆囊充分充盈(空腹8小时后胆囊容积达到最大值)。若禁食超过16小时,机体进入饥饿状态会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反而导致胆囊不自主收缩;同时长时间禁食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尤其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头晕、冷汗、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需终止检查。曾有老年患者为"彻底空腹"连续禁食20小时,检查中出现低血糖昏迷,延误诊疗进程。

误区三:禁食意味着完全不能吃任何东西

禁食期间允许适量饮用清水(≤500ml),以维持基础生理需求。这里的"清水"特指温开水或凉白开,需严格避免饮用任何含热量的液体,包括含糖饮料(可乐、果汁)、乳制品(牛奶、酸奶)、豆浆及含酒精饮品。研究表明,饮用500ml清水不会刺激胆囊收缩,还能减少胃肠道气体产生;而即使少量饮用牛奶(如200ml),也会导致胆囊在30分钟内开始收缩,且牛奶中的脂肪颗粒会在肠道产生大量气体。特别提醒,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时,可使用30-50ml温水送服,不会影响检查结果。

误区四:禁食后可以随意饮食

检查前的饮食管理需遵循"阶梯式恢复"原则。对于上午检查者,建议前一日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清蒸鱼),避免高脂饮食(火锅、烧烤、油炸食品);检查前2小时内禁止进食任何固体食物,检查前30分钟可饮用少量清水润喉。若检查安排在下午,可在早晨7点前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如面包片2片+清水),之后保持空腹至检查结束。临床观察发现,检查前1小时进食鸡蛋羹等半流质食物,会导致胃内出现强回声伪影,干扰胰腺显示。

误区五:禁食后可以服用药物

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管理需兼顾治疗需求与检查质量。降压药、降糖药(除二甲双胍类)、抗癫痫药等基础用药通常允许在禁食期间服用,建议用50ml以下温水送服;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消化系统药物,需提前咨询检查医生是否暂停。以糖尿病患者为例,胰岛素使用者应减少常规剂量的1/3-1/2,口服降糖药患者可暂停一次服药,检查后立即补服并进食。曾有高血压患者因担心影响检查擅自停用降压药,导致检查中血压骤升引发头痛。

总结:

科学的禁食准备是提升超声检查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协作。受检者应在预约检查时明确具体禁食要求,按"检查前一天晚餐清淡饮食+禁食8-12小时+允许适量饮水"的标准流程准备;特殊人群(孕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者)需提前告知医生基础疾病史,制定个体化准备方案。医疗机构也应优化服务流程,通过短信提醒、图文指引等方式明确告知注意事项。记住:正确的术前准备能使超声图像质量提升40%以上,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这既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张亚平 洛阳市中心医院 超声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