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艳艳:超声检查在孕期中的作用

超声检查,也称为超声波检查或B超,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频率高于人耳可听范围)进行无创成像的医学技术。在孕期监测中,它通过探头向人体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生成胎儿、胎盘及子宫内部结构的实时动态图像。这项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现代产科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其无辐射、可重复、实时成像的特点,使其在孕期健康管理、胎儿发育监测及潜在风险早期筛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超声检查是精准确定妊娠状态的"时间标尺"。在孕早期(6-12周),通过测量胎儿顶臀长(CRL)可将预产期误差控制在3-5天内,这比传统末次月经推算方法准确率提升40%以上。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孕妇,此项检查尤为关键——它能帮助医生准确计算孕周,合理安排后续唐筛、无创DNA等关键检查的时间窗口。同时,超声可清晰显示孕囊数量及着床位置,在孕6周即可确诊多胎妊娠类型(如单卵双胎或双卵双胎),为产科医生制定个体化孕期管理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双胎妊娠需增加产检频率至每2周一次,并提前做好早产预防准备。
其次,超声检查构建了胎儿发育的"动态监测网"。在孕中期(18-24周)的系统排畸检查中,高分辨率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各器官结构:通过四腔心切面观察心脏房室间隔完整性,测量侧脑室宽度排查脑积水风险,追踪脊柱椎体排列判断是否存在脊柱裂。最新研究显示,规范的中孕超声筛查可检出85%以上的严重结构畸形,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率较20年前提升62%。此外,通过连续监测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等生物指标,可绘制生长曲线,及时发现胎儿生长受限(FGR)——当腹围测量值低于同孕周第10百分位时,提示可能存在胎盘功能不足或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需进一步评估。
超声检查还是胎盘功能评估的"无创镜"。胎盘作为胎儿的"生命之源",其位置异常(如前置胎盘)在孕28周后超声诊断准确率达98%,可提前预警孕晚期无痛性阴道出血风险;而胎盘成熟度分级(0-IV级)则能反映胎盘功能状态,III级胎盘伴钙化点提示可能存在胎盘老化,需结合胎心监护评估胎儿宫内储备能力。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覆盖子宫瘢痕)患者,三维超声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膀胱的解剖关系,为手术医生制定子宫切除术或保守治疗方案提供关键影像学依据。
在孕期并发症诊断领域,超声检查堪称"异常探测器"。羊水指数(AFI)测定可量化评估羊水量:AFI>25cm提示羊水过多,可能与妊娠糖尿病、胎儿消化道畸形相关;AFI<5cm则为羊水过少,常伴随胎儿泌尿系统异常或胎盘功能减退。脐带血流监测(S/D比值)更是胎儿宫内安危的"晴雨表",孕晚期S/D>3.0提示脐血管阻力升高,需警惕胎儿宫内窘迫。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超声联合胎心监护的动态监测,可使围产儿死亡率降低35%,尤其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高危孕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在特定的医疗场景中,超声检查不仅发挥着常规诊断的作用,更能够提供一种类似于“定位导航”的功能,用于遗传学评估的精准指导。尽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被明确列为违规行为,严格禁止,但在某些特定的性连锁遗传病筛查过程中,例如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这类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的疾病,超声检查却可以合法合规地辅助医生判断胎儿的性别。这一判断对于后续的检查方案制定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医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干预。
更为重要的是,在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操作中,实时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实时超声的精准引导,医生在进行绒毛膜取样(CVS)时,能够将流产风险有效控制在0.5%至1%的较低范围内,而在进行羊水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是可以降至0.3%以下。这种精准的定位功能不仅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有效避免了因盲目穿刺可能导致的胎盘损伤或胎儿刺伤等严重后果,为母婴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孕期管理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医生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还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保驾护航。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在孕期检查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未来,超声检查有望成为更多孕期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母婴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