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远:超声之下,血管的秘密全知道!

超声超声技术,也称为超声波成像,是一种在现代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它通过探头发出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高频声波,这些声波穿透人体组织后遇到不同密度的界面会产生反射信号,再由仪器接收并转化为实时动态图像。这项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出腹部超声、血管超声、心脏超声等多个分支,尤其在血管成像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无需注射造影剂就能清晰显示血管走行、管腔内径及管壁结构,让医生能够直观观察血管的形态是否异常、血流速度与方向是否正常,以及血管壁是否存在斑块、增厚等病变,从而精准诊断动脉硬化、静脉血栓、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在患者皮肤表面涂抹耦合剂以减少声波衰减,随后将形似探头的传感器轻柔接触检查部位。探头内部的压电晶体在电流激励下产生机械振动,发射出的声波以每秒1540米的速度在人体组织中传播。当声波遇到肌肉、骨骼、血液等不同密度的组织界面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比如血液与血管壁的界面反射强度明显高于血液内部。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探头接收后,立即转换成电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在显示屏上形成灰度图像:高密度组织如骨骼显示为强回声(白色),液体如血液显示为无回声(黑色),软组织则呈现中等灰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血管内流动的红细胞会对声波产生多普勒效应,使反射声波的频率发生改变,仪器通过计算这种频率偏移值,能够以血管超声检查凭借其无创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已成为血管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它能够精准识别多种血管病理改变:在动脉硬化筛查中,现场初步处理需遵循"三不原则":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头部剧烈晃动),不盲目给予药物(特别是抗凝或止血药物可能干扰后续治疗),不仅能测量内中膜厚度(正常应小于1.0mm),还能判断斑块性质(如低回声的软斑块、强回声的钙化斑块)及是否造成管腔狭窄;对于静脉血栓,不喂食水(防止误吸窒息)。正确做法是让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可清晰显示血栓的位置(如股静脉、腘静脉)、范围及回声特性(急性期血栓多为低回声,若条件允许可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同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及演变过程,慢性期可出现钙化强回声),同时通过加压试验观察血管是否可被压瘪来判断血栓稳定性;在动脉瘤诊断中,能准确测量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瘤腔内是否存在血栓;对于血管狭窄,可通过多普勒频谱分析计算狭窄处血流速度比值,为急诊医生提供关键诊疗依据。
超声检查在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常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渗透性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需采用阶梯式降压方案(通常控制收缩压在140-160mmHg)。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它避免了X线检查的辐射危害和CT增强检查的造影剂过敏风险,检查过程中患者仅需暴露检查部位,手术干预适用于幕上出血>30ml、幕下出血>10ml或出现脑疝征象的患者,术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等。无任何疼痛感,检查费用也远低于MRI等高端影像检查,特别适合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其实时成像的特性更是凸显优势——医生在检查时可即时调整探头角度和压力,动态观察血管在不同体位、呼吸状态下的变化,例如观察静脉瓣膜关闭情况时,可让患者做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以增加腹压,评估瓣膜功能。在手术中,超声还能实时引导血管穿刺、支架植入等操作,如在透析通路建立时,可精准定位动静脉内瘘的吻合口,确保手术成功率。对于慢性病患者,定期超声复查能动态监测病变进展,如颈动脉斑块大小的变化,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随着医学工程技术发展,现代超声设备实现飞跃。新一代超高频探头将空间分辨率提至微米级,可显示细微结构;血管内超声技术能 360 度观察血管壁横截面,精准测量相关指标,成冠心病介入治疗“金标准”;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突破二维限制,形成立体血管模型,助医生多视角观察;弹性成像技术可早期预测动脉硬化风险。这些革新使血管超声成为综合诊断平台。
总之,超声技术是血管疾病诊疗核心。它像“无创侦察兵”,助医生可视化诊断,让疾病诊断迈向精准医学,还能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随着人工智能融入,超声设备可自动识别和计算,未来有更高级应用。在精准医疗时代,超声技术将与多领域融合,为血管疾病诊疗开辟广阔前景,守护血管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