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李莉锦:超声评估:应对肺动脉高压的利器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为核心特征的进行性循环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肺血管重构、血管阻力增加及右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的动态演变。这种持续性的压力负荷会显著增加右心室的工作负担,长期作用下可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和全面评估对优化治疗策略、延缓疾病进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当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诊断技术中,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凭借其无创性、可重复性强、操作便捷及成本效益优势,已成为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和随访评估的一线影像学工具,在疾病全程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超声心动图通过高频声波穿透胸壁组织,在心脏结构界面产生反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生成实时动态的心脏二维图像及多普勒血流频谱。在肺动脉高压评估中,该技术能够多维度呈现心脏结构与功能状态:通过测量右心室收缩压(RVSP)与右心房压(RAP)的压力梯度,可间接推算肺动脉收缩压;利用M型超声可量化右心室壁厚度、右心室内径等形态学参数;通过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能评估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峰值速度(S')等心肌功能指标;同时可清晰显示三尖瓣反流的程度与速度,这些综合指标共同构成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完整体系,为临床决策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在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流程中,超声心动图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实时获取关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脉冲多普勒技术记录三尖瓣反流频谱,应用简化Bernoulli方程(ΔP=4V²)计算跨瓣压差,结合估测的右心房压即可快速获得肺动脉收缩压的近似值。此外,连续多普勒可评估肺动脉瓣血流频谱形态,通过加速时间(AT)、减速时间(DT)等参数反映肺动脉顺应性变化;彩色多普勒能直观显示肺静脉血流模式及房间隔分流情况,这些信息对于揭示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超声心动图不仅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和初始评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患者的长期管理中也扮演着动态监测的关键角色。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在开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3-6个月内进行首次超声心动图复查。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右心室的大小、室壁厚度、三尖瓣反流的程度以及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医生可以客观地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医生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定期的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这种定期的随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的进展迹象,例如右心室的扩张程度加剧、射血分数的下降等。这些发现可以为医生提供依据,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例如优化药物剂量或采取联合治疗等。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可以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管理目标,从而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尽管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高压评估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图像质量易受患者体型(如肥胖、胸廓畸形)、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肺气干扰)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复杂心脏畸形时,压力估测误差可能增大。因此,当超声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或需精确测量肺动脉压力以指导关键治疗决策时,仍需结合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这一"金标准"技术,通过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为疑难病例提供确诊依据。

总之,超声心动图作为肺动脉高压诊疗体系中的核心评估工具,通过无创方式提供了从结构形态到功能代谢的全方位信息,贯穿于疾病筛查、诊断分型、治疗反应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全过程。随着三维超声、应变成像、造影增强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临床转化,未来超声心动图将实现对右心功能更精准的定量分析和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更细致的评估,进一步拓展其在肺动脉高压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发挥更大作用。

(李莉锦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