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豆立冬:术中知晓有多可怕?脑电监测如何守护“麻醉深度”

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简称IA)是指在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在医学预期的无意识状态下意外恢复意识,甚至能够清晰回忆起手术器械的碰撞声、医护人员的对话内容以及手术操作带来的躯体感受。这种特殊的麻醉并发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约为0.1%-0.2%,虽然从统计学角度看并不常见,但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冲击却极为深远。研究表明,经历过术中知晓的患者中,约有30%-50%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具体表现为持续性噩梦、闪回性记忆、对医院环境的极度恐惧、睡眠障碍以及社交回避行为,这些心理创伤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涉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主要包括麻醉药物剂量调控失衡、患者个体代谢差异、手术刺激强度的动态变化以及麻醉深度监测不足等。当麻醉深度未能有效匹配手术创伤刺激时,患者大脑皮层可能部分恢复功能,出现意识觉醒但运动功能仍被肌松药物抑制的"清醒瘫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虽然无法通过肢体动作或语言表达痛苦,却能清晰感知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手术刀划开皮肤的刺痛、内脏被牵拉的不适感、麻醉机的机械声响以及手术团队的交谈内容。这种极端的无助感与恐惧感交织,形成强烈的心理创伤,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被迫在无法反抗的状态下经历潜在的生命威胁事件,这种创伤记忆会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烙印。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术中知晓的风险,现代麻醉学领域已经将脑电监测技术确立为麻醉管理中的核心手段。这一技术通过实时追踪和监测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能够实现对“麻醉深度”的精准调控。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脑电监测系统是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前额部位,采集实时的脑电信号,并利用专用的算法对这些脑电波的频率、振幅以及连贯性等关键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将这些复杂的脑电信号转化为一个0到100分的量化指数。

这一量化指数与患者的意识状态之间存在着极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而言,当该指数达到100分时,这标志着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意识清晰,反应敏捷;而在70到90分的指数范围内,则表明患者处于一种镇静状态,虽然意识存在,但较为放松,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所减弱;40到60分的指数范围则是临床推荐的适宜麻醉深度范围,这一区间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既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出现术中知晓的情况,即患者在手术中既保持了无痛状态,又避免了意识恢复的风险;20到40分的指数则提示患者处于深度麻醉状态,此时患者的意识基本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而0分则表示患者完全没有脑电活动,处于极深的麻醉状态,生命体征需要依靠医疗设备维持。

在全身麻醉的维持阶段,麻醉医生通过持续监测BIS值的动态变化,能够及时发现麻醉深度过浅的预警信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麻醉状态的稳定。脑电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麻醉医生能够根据实时的监测数据,灵活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确保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同时有效避免因过度麻醉而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如呼吸抑制、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通过这种精确控制麻醉深度的方法,脑电监测技术不仅有助于显著降低术中知晓的风险,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因意识恢复而产生不适或恐慌,还能显著提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BIS监测,还有其他一些监测技术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测和熵监测等。这些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提供了多元化的监测手段。听觉诱发电位监测通过分析患者对声音刺激的电生理反应,评估其意识水平;而熵监测则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这些监测技术的共同目标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适当的麻醉状态,既不会过深导致不必要的麻醉并发症,如苏醒延迟、认知功能障碍等,也不会过浅导致术中知晓,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监测技术,麻醉医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的麻醉状态,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麻醉方案。

总之,术中知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麻醉并发症,脑电监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麻醉管理的精确性,有助于守护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麻醉管理将更加精准和人性化,进一步降低术中知晓的风险,提升患者的整体手术体验。

(豆立冬 河南省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