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痛到睡不好、心情差?当心慢性痛正在偷走你的生活质量!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状态,它不同于急性损伤引起的短暂疼痛,而是一种可能伴随终身的复杂健康问题。这种疼痛不仅会直接损伤患者的生理机能,如引发局部组织炎症、神经敏感性增加等,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全身系统产生影响。当疼痛强度达到中度以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分),且开始干扰入睡、导致夜间觉醒次数增多、或使情绪出现持续性低落时,就标志着疼痛已进入慢性化阶段,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首先,慢性疼痛对睡眠的干扰具有多维度破坏性。患者常因持续性钝痛、刺痛或灼痛感难以找到舒适卧姿,约68%的慢性疼痛患者存在入睡困难,其中34%会在夜间因疼痛发作醒来2次以上。这种碎片化睡眠会显著降低深睡眠(N3期)比例,而深睡眠正是身体修复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的关键阶段。睡眠剥夺又会进一步降低疼痛阈值——研究显示,连续3晚睡眠不足4小时可使疼痛敏感度提升42%,形成"疼痛→失眠→更痛"的恶性循环。长期如此还会引发认知功能的全面衰退,表现为工作中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如忘记钥匙位置、重复询问相同问题),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减弱,约45%的慢性疼痛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症状,28%并发抑郁倾向。
其次,慢性疼痛对情绪的侵蚀呈现渐进性渗透特征。医学影像学研究发现,长期疼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调控)和海马体(记忆与情绪中枢)的灰质体积缩小,这种结构改变会使患者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初期可能表现为易怒、不耐烦(如因小事与家人争执),随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持续性情绪低落,对以往喜爱的活动(如园艺、阅读)丧失兴趣。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功能的退化:约72%的患者会因疼痛回避社交聚会,担心被视为"矫情"或无法参与活动,这种自我孤立会加剧孤独感,而孤独感又会通过升高皮质醇水平进一步放大疼痛感,形成心理层面的恶性循环。
此外,慢性疼痛对日常功能的限制具有累积性致残效应。从简单动作如拧瓶盖、系鞋带,到复杂活动如爬楼梯、搬运物品,疼痛会逐步剥夺患者的自理能力。以腰背疼痛患者为例,约53%在发病1年后出现弯腰困难,38%无法完成15分钟以上的站立工作。长期活动减少会导致废用性肌萎缩——膝关节疼痛患者患病6个月后股四头肌肌力可下降23%,关节僵硬程度增加50%,进而引发步态异常(如跛行),增加跌倒风险(年跌倒率达37%,是健康人群的2.8倍)。这种身体机能的退化不仅降低生活质量,更会摧毁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疼痛→活动减少→功能退化→更痛"的躯体功能恶化链条。
因此,当慢性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且伴随睡眠障碍或情绪改变时,患者应立即寻求疼痛专科医生的帮助。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层次治疗体系:药物治疗方面,除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外,还有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特效药;物理治疗可通过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波等方式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心理治疗中的正念减压疗法能降低疼痛相关焦虑;而对于顽固性疼痛,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可实现精准镇痛。患者还可主动学习自我管理技巧,如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以及通过疼痛日记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和缓解方式,这些措施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对疼痛的掌控感,平均可使疼痛评分降低2.3分(VAS评分)。
总之,慢性疼痛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的疾病,它像隐形的小偷,通过渐进式破坏睡眠结构、侵蚀情绪中枢、剥夺活动能力,逐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强调的是,慢性疼痛的治疗需要"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不仅要通过药物和物理手段控制疼痛本身,更要关注睡眠修复、心理疏导和功能康复。当出现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或疼痛已影响睡眠、情绪、日常活动中任意一项时,及时就医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记住:正视疼痛不是软弱,主动管理才是对生活质量的最大守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