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陈凯旋:咳喘反复发作?警惕慢阻肺的“沉默攻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全球高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患病人数已超3亿,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作为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它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核心特征——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且不完全可逆,就像气道逐渐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临床上,慢阻肺主要包含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病理类型:前者表现为支气管黏膜长期炎症导致黏液分泌亢进,后者则因肺泡弹性减退出现过度充气。这种疾病不仅损害肺功能,还会引发全身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值得警惕的是,约60%的早期患者因症状隐匿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当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肺功能往往已丧失50%以上。

咳喘反复发作是慢阻肺最具特征性的早期信号。患者常出现晨起阵发性咳嗽,痰液多为白色黏液状,合并感染时转为黄色脓性痰,部分患者夜间还会因痰液刺激出现"夜咳"。随着病程进展,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初期仅在爬楼梯、快走等体力活动时出现,后期发展为静息状态下也感到胸闷气短,甚至出现"桶状胸"等典型体征。这些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是"老慢支"、"烟咳"或普通感冒,据临床调查显示,慢阻肺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3-5年,超过80%的患者曾被误诊或漏诊。尤其当咳嗽持续3个月以上,每年发作超过2次,就已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需高度警惕慢阻肺风险。

慢阻肺的发病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吸烟是公认的首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4-25倍,每日吸烟20支以上者患病率高达15%。职业暴露同样不容忽视,长期接触粉尘(如煤矿、石英矿)、化学物质(如油漆、甲醛)的工人,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空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居民患病的重要诱因,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³,慢阻肺住院率上升3.1%。遗传因素中,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在30-40岁即可出现严重肺气肿。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吸烟、厨房油烟暴露(中国女性非吸烟者主要诱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正在使越来越多非吸烟人群加入患病行列,形成"非吸烟者慢阻肺"这一特殊群体。

慢阻肺的一级预防需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吸烟者应立即戒烟,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可降低50%;职业人群需做好劳动防护,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家庭中应安装高效油烟机,减少生物燃料燃烧污染。二级预防的关键是早期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吸烟史、职业暴露史或慢性咳嗽史者,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FEV1/FVC<70%即可诊断)。确诊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实现"三重改善":通过药物控制症状、康复训练提升运动能力、综合管理预防急性加重。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使疾病进展速度延缓40%,显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慢阻肺的治疗采取阶梯式综合管理策略:基础治疗选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通过每日一次吸入维持气道舒张;中重度患者需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慢性炎症;急性加重期则需加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生素。肺康复计划被证实可使运动耐力提升30%-50%,包括个体化运动训练(如6分钟步行试验指导下的有氧运动)、呼吸肌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1.2g/kg体重)和心理干预。患者教育重点包括:吸入装置使用技巧(如准纳器需水平旋转听到"咔嗒"声)、识别急性加重先兆(痰液增多变脓、呼吸频率加快)、家庭氧疗规范(鼻导管吸氧流量1-2L/min,每日吸氧≥15小时)等自我管理技能。

结语:慢阻肺的"沉默攻击"特性警示我们:当出现"咳、痰、喘"症状超过2周不缓解,或日常活动耐力下降(如以前能爬5楼现在仅能爬2楼),就应立即就医。2025年最新临床指南强调,慢阻肺管理需实现"早诊早治、全程管理",通过社区健康小屋肺功能筛查、医院专科诊疗、家庭长期康复的三级联动模式,构建疾病防控闭环。提高公众认知是打破沉默的关键——记住:慢阻肺不是"自然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及时干预不仅能保留肺功能,更能让患者重新获得散步、爬楼、抱孙子的生活乐趣,这正是对抗"沉默杀手"的终极意义。

(陈凯旋 郏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