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蕾:掌握皮肤日常护理,拥有动人肌肤

拥有健康美丽的肌肤是每个人心中共同的追求,它不仅是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身体内在健康状态的直观反映。日常皮肤护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工程,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护理体系。以下将从皮肤认知、基础护理流程、防护机制、生活方式调节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日常护理的关键要点,帮助您构建适合自身的肌肤养护方案,逐步养成健康的护肤习惯,最终实现肌肤的持久健康与动人光彩。

首先,精准判断自身皮肤类型是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的首要前提。医学上通常将皮肤类型划分为干性、油性、混合性、敏感性及中性五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干性皮肤常表现为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易出现紧绷感和细纹;油性皮肤因皮脂腺分泌旺盛,T区(额头、鼻部)易泛油光且毛孔粗大;混合性皮肤兼具油性与干性特征,T区油脂分泌旺盛而两颊偏干;敏感性皮肤则因角质层薄、屏障功能较弱,易受外界刺激产生泛红、刺痛等不适。建议通过专业皮肤检测或观察法(如洁面后1小时皮肤状态)确定类型,再针对性选择氨基酸类(干性)、皂基复配类(油性)等不同清洁成分,以及质地轻薄或厚重的护肤品,为后续护理奠定科学基础。

其次,清洁作为皮肤护理的第一道防线,需遵循温和高效的原则。每日应坚持早晚两次洁面,早晨清洁可去除夜间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及汗液,晚间清洁则需清除日间附着的灰尘、彩妆残留及污染物。选择洁面产品时需注意:干性皮肤宜选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保湿型洁面乳,油性皮肤可选择含水杨酸、茶树精油的控油洁面产品,敏感性皮肤则需避开酒精、香精等刺激性成分。洁面时应用32-34℃的温水湿润面部,取适量洁面乳在掌心揉搓出泡沫后,以指腹沿面部纹理(额头打圈、鼻翼画弧、脸颊向上提拉)轻柔按摩30-60秒,重点清洁发际线、鼻翼等易残留部位,最后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20秒以上,避免洁面产品残留堵塞毛孔引发粉刺、黑头问题。

第三,爽肤水作为洁面后的基础调理步骤,具有二次清洁、平衡pH值及促进后续吸收的三重功效。优质爽肤水通常含有保湿剂(如甘油、丙二醇)、舒缓成分(如金缕梅提取物、泛醇)及调理成分(如烟酰胺、PCA钠),可根据肤质选择:干性皮肤推荐含玻尿酸的保湿型爽肤水,油性皮肤适合含薄荷醇的清爽控油型,敏感性皮肤优先选择无添加的药妆类爽肤水。使用时建议采用化妆棉轻拍法(促进吸收同时去除老化角质)或手心轻敷法(增强保湿效果),用量以化妆棉完全浸湿为宜,重点护理额头、下巴等易缺水区域,待皮肤微干后立即进行下一步保湿护理,避免水分蒸发带走皮肤原有水分。

第四,保湿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完整性的核心环节,无论何种肤质均需建立完善的保湿体系。皮肤的保湿机制由皮脂膜、角质层含水量及天然保湿因子共同构成,健康状态下可保持20%-35%的含水量。保湿产品按剂型分为化妆水(含水量80%以上)、乳液(含油脂10%-20%)、面霜(含油脂30%以上),干性皮肤建议选择面霜+精华的双层保湿方案,油性皮肤可选用清爽型乳液搭配凝胶质地精华,敏感性皮肤则需选择含角鲨烷、神经酰胺的修复型保湿产品。使用时应遵循"先水后乳再霜"的原则,取适量产品在掌心温热后按压吸收,避免揉搓拉扯皮肤,早晚坚持使用可有效改善皮肤水油平衡,减少因缺水导致的粗糙、脱屑等问题。

第五,防晒是预防光老化和皮肤疾病的关键防护措施,需建立全年无死角的防晒意识。紫外线中的UVA(长波)可穿透真皮层,导致胶原蛋白流失产生皱纹;UVB(中波)则主要损伤表皮层,引发晒伤和色素沉着,两者均是皮肤癌的重要诱因。医学建议每日使用SPF30+、PA+++以上的广谱防晒霜,户外长时间活动需选择SPF50+的高倍防晒产品,且每2小时补涂一次。使用时需注意用量(面部约需一枚一元硬币大小),均匀涂抹于面部、颈部、耳后等暴露部位,出门前20分钟涂抹以确保成膜。此外,物理防晒措施同样重要,如佩戴宽檐帽(帽檐≥7.5cm)、太阳镜(UV400认证),选择UPF50+的防晒衣物,在紫外线强烈时段(10:00-16:00)减少户外活动,构建"化学防晒+物理防晒"的双重防护体系。

第六,科学去角质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有效手段,需掌握频率与方法的平衡。皮肤角质层约每28天完成一次更新,老化角质堆积会导致皮肤暗沉、护肤品吸收不良。根据肤质差异,去角质频率应有所区分:油性皮肤可每周1-2次,干性及敏感性皮肤建议每2-4周1次,避免过度去角质破坏皮肤屏障。去角质产品主要分为物理磨砂类(含核桃壳粉、硅烷颗粒)和化学溶解类(含果酸、水杨酸),前者适合油性皮肤但需避免用力揉搓,后者更适合干性及敏感性皮肤。使用时需注意避开眼周、唇周等薄弱区域,去角质后应立即涂抹保湿产品和防晒霜,防止新生角质受到紫外线损伤,建议晚间进行去角质护理,让皮肤在夜间修复期更好地完成自我更新。

第七,健康生活方式是肌肤养护的内在基石,需从睡眠、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协同调节。睡眠上,每晚22:00 - 2:00是皮肤新陈代谢黄金时段,保证7 - 8小时优质睡眠促生长激素分泌、加速皮肤修复;饮食应多摄入富含维C(柑橘类、草莓)、维E(坚果、橄榄油)、Omega - 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每日饮水1500 - 2000ml;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排出,建议每周3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长期压力会诱发皮肤问题,可通过冥想、瑜伽等调节情绪,构建“内调外养”生态。

最后,建立定期皮肤健康监测机制是预防皮肤疾病的重要保障。皮肤表面变化可能提示内在健康问题,建议每月自我检查,重点关注痣、色斑、皮疹等异常体征,正常痣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色泽均匀、直径小于6mm,若痣短期内迅速增大、形状不规则、颜色变深或有瘙痒、出血、破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此外,每年应进行一次专业皮肤检查,特别是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有家族皮肤癌病史的人群,通过专业设备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实现早诊早治。

总结:系统实施上述皮肤护理方案,从精准判断肤质、规范基础护理流程,到强化防晒防护、优化生活方式,再到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可构建全方位肌肤保护屏障,改善皮肤状态、降低问题发生率。需强调,皮肤护理需长期坚持,将科学护理方法融入生活、形成稳定护肤习惯,才能持续优化肌肤状态,拥有健康、透亮、富有活力的肌肤。 

(张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