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胡培珠:脑活检怎么做?从取组织到显微镜诊断的全过程

脑活检是确诊脑部病变的核心手段,通过直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为肿瘤、感染、脱髓鞘疾病等提供明确诊断依据。这一过程结合了现代影像技术、立体定位系统和病理学检测,形成了一套精密的诊疗流程。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1.临床评估

通过详细问诊和神经系统查体,结合患者症状(如头痛、癫痫、肢体无力)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2.影像学检查

CT/MRI: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及与功能区的关系。增强MRI可显示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对肿瘤诊断尤为重要。

功能影像:如PET-CT或fMRI,辅助判断病变代谢活性或语言、运动区定位。

波谱分析:通过代谢物浓度变化(如胆碱升高提示肿瘤)提供非侵入性诊断线索。

3.多学科会诊

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共同评估活检必要性,排除手术禁忌(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对于深部或功能区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是首选方案。

二、立体定向活检

1.头架安装与影像融合

患者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通过CT或MRI扫描获取三维坐标数据。现代系统可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如MRI与DTI),避开重要神经纤维束。

2.路径规划

计算机软件根据病变位置设计穿刺路径,确保:

避开大血管、脑室等关键结构

最大化取样量(通常需3-5条组织)

最小化脑组织损伤(路径长度常<5cm)

3.手术实施

消毒铺巾:严格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皮肤切口:长约1.5-2cm,颅骨钻孔直径3-5mm。

穿刺取样:使用1.8-2.2mm活检针,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推进至靶点。通过负压抽吸或旋转切割获取组织,每次取样时间约30秒。

术中冰冻切片:部分中心开展快速病理检查,30分钟内提供初步诊断,指导手术决策。

三、病理处理

1.标本固定

取出的组织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防止自溶。对于软脑膜病变,需额外采集脑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2.组织切片制备

石蜡包埋:固定后的组织经脱水、透明、浸蜡后切成4μm厚切片。

特殊染色:

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排列,区分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免疫组化:标记特定蛋白(如GFAP、Ki-67)辅助分型和分级。

分子检测:对胶质瘤进行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检测,指导靶向治疗。

3.显微镜诊断

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综合分析:

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核质比等判断恶性程度。

组织结构:如胶质瘤的假栅栏样坏死、淋巴瘤的“满天星”现象。

感染证据:寻找病原体(如隐球菌荚膜、弓形虫假包囊)。

最终出具包含病变类型、分级及分子特征的完整报告。

四、术后管理与风险控制

1.即时监测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重点防范:

颅内出血:发生率约1-3%,CT可早期发现。

癫痫: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可降低风险。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抗生素使用使感染率<0.5%。

2.并发症处理

活检失败:约2-5%病例因组织量不足或钙化无法诊断,需重复活检或结合其他检查。

功能损伤:通过精准路径规划,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0.1%。

脑活检作为神经外科的“金标准”检查,其发展体现了现代医学精准化、微创化的趋势。从毫米级穿刺到分子水平诊断,这一技术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工程的智慧,最终为患者争取到更优的治疗时机和生存质量。

(胡培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