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翟晓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诊断全解析:体检到病理

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是一类由乳腺上皮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常见乳腺疾病,涵盖了从良性的纤维腺瘤到交界性分叶状肿瘤乃至恶性叶状肿瘤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当代医学科普体系中,系统解析这类肿瘤从初步体检到精准病理诊断的完整流程,对于提升公众对乳腺健康的认知水平、促进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规范诊疗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能帮助女性群体建立科学的乳腺健康管理观念。

首先,乳腺专科体检作为诊断流程的第一道关口,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乳腺科医生完成规范的视诊与触诊检查。视诊阶段医生会仔细观察双侧乳房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皮肤有无橘皮样改变或酒窝征、乳头是否存在溢液(包括溢液的颜色、性质和单侧/双侧情况)及回缩凹陷等异常体征;触诊则采用指腹按顺时针或象限法轻柔触摸,精确感知乳腺组织内是否存在肿块,同时评估肿块的大小、边界清晰度、质地软硬程度、活动度及有无压痛,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也是触诊的重要内容。对于具有乳腺癌家族遗传史(如一级亲属患病)、既往乳腺良性疾病史或携带BRCA基因突变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临床医生通常会建议提前启动影像学筛查程序,包括乳腺超声检查或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即乳腺钼靶检查)等进阶检查项目。

乳腺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辐射、可重复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发射高频声波并接收组织反射信号形成实时动态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乳腺内部结构。该检查对于35岁以下年轻女性、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具有独特优势,因为这类人群的乳腺组织通常呈现致密型结构,X线摄影检查易受腺体干扰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区分乳腺内的囊性病变(如单纯囊肿表现为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和实性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特征,为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乳腺X线摄影(乳腺钼靶)是利用低剂量X射线穿透乳腺组织并形成数字化影像的检查技术,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早期发现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钙化灶(尤其是簇状分布的泥沙样钙化)和结构扭曲等乳腺癌特异性征象,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乳腺癌筛查金标准之一。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指南建议,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可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检查过程中,乳腺会被置于压迫板与影像接收器之间适度加压固定,以获得清晰的头尾位和内外斜位图像,必要时还可加做侧位或局部放大摄影进一步明确病变细节。

当体检发现可疑肿块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提示BI-RADS 4类及以上、钼靶发现可疑钙化灶)显示异常征象时,临床医生会建议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诊断作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获取病变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特征,从而精准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具体病理亚型。目前临床常用的组织样本获取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超声引导下核心针穿刺活检(CNB)以及外科手术切除活检三种主要方式,每种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场景。

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微创、快速的诊断技术,通常使用22-25G细针头在超声引导下刺入目标肿块,通过负压抽吸获取少量细胞样本。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微小(仅留下针尖大小创口),检查耗时短(约10-15分钟完成),适用于直径1cm以上、位置表浅且边界清晰的肿块初步筛查。但其局限性在于仅能提供细胞学层面的诊断信息,无法完整显示肿瘤的组织结构和间质关系,对于需要明确组织学分级或判断浸润情况的病例诊断效能有限,临床中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阳性病例仍需进一步活检确诊。

核心针穿刺活检作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活检技术,采用14-18G带凹槽的特制活检针,在超声或钼靶引导下精准刺入病变部位,通过自动弹射装置获取直径约2-3mm、长度1-2cm的圆柱状组织样本(通常采集3-6条样本以保证诊断准确性)。相较于FNAC,该技术能够获取完整的组织条带,保留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排列方式,不仅可明确肿瘤的良恶性诊断,还能进行组织学分级、免疫组化标志物检测(如ER、PR、HER2等),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是目前乳腺肿瘤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穿刺活检样本不足以明确诊断(如交界性肿瘤的鉴别)、影像学与穿刺结果不一致、或需要完整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时,外科手术活检仍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手术活检通常在局部麻醉(少数情况需全身麻醉)下进行,可采用肿块局部切除术(切除完整肿块及少量周边正常组织)或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术后将切除的组织标本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包括大体标本观察、多切面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等,为疑难病例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依据。

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最终判决书",直接决定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方向。对于明确诊断为良性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如纤维腺瘤),若肿瘤体积较小(通常<3cm)且无明显症状,可采取定期超声随访观察(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的管理策略;对于体积较大或生长迅速的良性肿瘤,可考虑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或传统手术切除。而对于恶性叶状肿瘤或伴有上皮癌变的病例,则需根据肿瘤的最大径、组织学分级、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临床分期,进而制定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乳房全切或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必要时还需联合内分泌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是一个涉及体检、影像学筛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系统流程。每一步骤都承载着特定的诊断价值,共同构建起乳腺健康管理的坚固防线。通过提升公众对乳腺疾病筛查的重视,结合专业医生的细致体检、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以及精准的病理诊断,我们能够更早地发现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也促进了乳腺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女性群体的乳腺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翟晓玉 濮阳油田总医院 病理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