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川:头颅损伤急诊:争分夺秒的救治时刻

头颅损伤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致病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意外事件中,包括机动车碰撞、高处坠落、运动伤害、暴力袭击以及工业事故等。医学上将头颅损伤根据病理机制分为原发性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和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内血肿),严重程度可从短暂意识障碍的轻微脑震荡,到深度昏迷的重型颅脑损伤不等。临床统计显示,约30%的创伤致死病例与头颅损伤直接相关,因此掌握科学的急救原则、实施分秒必争的现场处置,对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头颅损伤发生后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内(通常指伤后1小时内),现场急救需严格遵循ABC原则: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Airway),立即清除伤者口鼻内的呕吐物、血液或异物,对于昏迷患者需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其次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Breathing & Circulation),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说明事故地点、伤情表现及已采取的初步措施。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前,必须避免随意搬动伤者头部或躯干——除非存在火灾、漏电、二次碰撞等即刻危及生命的场景。若确需转移,应至少由两人协作,采用脊柱轴线翻身法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颈椎损伤加重或诱发脑疝。
针对意识清醒的伤者,施救者应保持镇定语态进行伤情评估:通过询问"您现在感觉哪里不舒服?""能否回忆起受伤经过?"等问题判断其定向力与记忆力;同时系统观察是否出现"颅脑损伤警示体征",包括进行性加重的头痛、频繁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单侧瞳孔散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或精神萎靡等。此类伤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可给予冷敷头部缓解疼痛,但严禁服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变化。施救者应持续监测其意识状态,每15-20分钟呼唤伤者姓名并观察应答反应,若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或对答不切题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颅内压增高,需立即告知急救人员。
对于已丧失意识的伤者,现场处置需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流程:首先观察胸廓起伏判断自主呼吸,同时触摸颈动脉搏动(位置在喉结旁开2厘米处),若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实施标准心肺复苏(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并尽早使用AED进行除颤。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需重点关注伤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通过刺痛睁眼反应、语言应答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三项指标动态评估脑功能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伤者可能出现"中间清醒期"——即伤后短暂昏迷后意识恢复,随后再次陷入昏迷,这通常提示颅内血肿形成,需立即通过急救车转运至具备开颅手术条件的医院。
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将通过专业设备实施进阶救治:使用四头带与颈托进行颈椎固定,采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维持氧分压在95%以上,对于低血压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转运途中持续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记录重要体征变化。到达医院后,急诊医师会立即启动"创伤绿色通道",优先完成头颅CT平扫(可在5分钟内明确颅内血肿位置与大小),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对于小体积硬膜外血肿可采取保守治疗,而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10ml或中线结构移位>5mm的患者,需在伤后2小时内完成开颅血肿清除术,以解除脑受压并降低颅内压。
现代创伤医学研究证实,头颅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如缺血缺氧、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每延误30分钟有效治疗,死亡率将增加约1%。因此构建"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公众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如2025版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 Hands-Only CPR),社区配备AED与脊柱固定板等设备,医院建立24小时待命的神经外科急救团队。预防层面,需强化高危场景防护措施:骑行时佩戴符合GB24429-2021标准的安全头盔,驾驶机动车全程使用三点式安全带,儿童乘坐配备专用安全座椅,高空作业必须系挂防坠装置,这些措施可使头颅损伤发生率降低40%-60%。
综上所述,头颅损伤急救是一项需要医学知识与心理素质双重支撑的系统工程。从目击者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置,到急救中心的专业化调度,再到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每个环节的高效衔接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预后。建议公众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国家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等渠道参加急救培训,熟练掌握止血包扎、脊柱固定、心肺复苏等核心技能。当意外发生时,沉着冷静的应对、科学规范的操作,不仅能为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更可能成为点燃生命希望的关键火种——因为在与死神的赛跑中,我们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