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素玲:别让焦虑症,偷走你生活的阳光

焦虑症是全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悄然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14人中有1人受焦虑症困扰,我国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达7.6%且逐年上升。虽然现代医学证实焦虑症可防可治,但社会的认知误区、病耻感和偏见让患者独自承受。本文将从医学专业角度解析焦虑症的本质特征、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及应对策略,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焦虑症,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行动指南,共同守护心理健康。

 焦虑症概述

什么是焦虑症?在精神医学领域,焦虑症是以病理性焦虑症状为核心的精神障碍总称,区别于正常应激性焦虑反应。病理性焦虑表现为过度担忧、恐惧体验及心理痛苦、社会功能损害。根据 DSM - 5,常见亚型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等,核心病理机制与大脑情绪调节系统功能失衡有关。

焦虑症的症状:具有多系统表现,涉及心理、生理、行为三维度。心理症状为对未来持续担忧,难控制且内容广,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症状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表现,部分有“神经官能症”样症状;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难、维持差、早醒等,且会加重焦虑;认知与行为症状有认知功能损害、回避与安全行为、精神运动性不安;还有难以集中注意力、避免某些场合或活动。

焦虑症的原因:病因学研究形成“生物 - 心理 - 社会”模型。遗传上,患者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有相关易感基因位点;神经生物学上,涉及神经环路功能失衡和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环境上,童年不良经历、社会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等影响基因表达致焦虑。

正确对待焦虑症:

认识焦虑症:要建立“疾病观”认知,焦虑症与躯体疾病有同等生物学属性,需科学评估和规范治疗。早期识别干预可提升缓解率,延误治疗会致症状慢性化和共病,应将其纳入健康管理。

破除偏见:社会对精神疾病有偏见,如认为焦虑症是矫情等,加剧患者病耻感。需构建全方位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公众、医疗、职场、家庭层面,形成“理解、接纳、支持”文化。

寻求专业帮助: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治疗体系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新型抗抑郁药首选,苯二氮䓬类短期用)、物理治疗(难治性患者用),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

 自我管理

在专业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焦虑症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以下自我调节策略已被证实可有效辅助缓解焦虑症状:

- 规律运动干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推荐将有氧运动作为焦虑症辅助治疗的一线非药物干预手段,具体方案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配合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研究显示坚持8周可使焦虑症状评分降低30%-40%,其机制可能与运动促进内啡肽释放、调节HPA轴功能有关。

- 营养膳食调整:遵循"抗炎饮食"原则,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B族维生素的全谷物、富含镁元素的坚果种子(如杏仁、南瓜子)及富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摄入;限制咖啡因(每日不超过300mg,约3杯咖啡)、酒精及精制糖的摄入,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加重焦虑症状。

- 放松训练技术:掌握至少2-3种实用放松技巧,包括:4-7-8呼吸法(用鼻吸气4秒,屏息7秒,用口缓慢呼气8秒,重复5次)、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从脚趾到头部依次绷紧-放松各组肌肉)、引导式想象(通过想象平静场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建议每日练习15-20分钟,可有效降低自主神经兴奋性。

- 睡眠卫生管理:建立严格的睡眠-觉醒节律(固定就寝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优化睡眠环境(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黑暗安静),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及大量进食,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改善睡眠启动。

- 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主动维护和拓展社交网络,每周至少进行1-2次有质量的社交互动(如与亲友深度交谈、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社会支持可使焦虑症复发风险降低40%;对于社交焦虑患者,可从低强度社交活动开始(如线上社群交流),逐步提升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焦虑症患者治疗康复作用不可替代,支持需基于科学认知和共情理解。家庭成员有效支持策略有:学习焦虑症知识,理解症状与患者痛苦;采用“陪伴而非评判”沟通,避免无效安慰;协助建立规律作息,参与放松活动;急性发作时助其呼吸放松,提供安静环境;监督服药,记录症状与不良反应。社会要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完善社区心理服务网络,提供咨询资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企业推行员工援助计划,为职场人提供心理支持;通过政策消除患者在多方面歧视,实现“社会融合”。

结语

正确对待焦虑症是需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个体要建立“心理健康如同生理健康”观念,识别焦虑信号,掌握自我调节技能,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家庭要构建理解支持的情感环境;医疗系统要优化早期识别和规范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质量;社会要消除偏见,营造包容文化。焦虑症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现代医学和科学策略帮助下,多数患者可控制症状,恢复社会功能。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理解为光,共同守护每个人心中的心理健康绿洲。

(张素玲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神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