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璐:卵巢癌:隐匿的“杀手”,如何防范?

卵巢癌是一种原发于女性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虽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其致死率却位居首位,这主要源于它早期症状隐匿的特性——患者往往在疾病初期没有特异性表现,极易被误认为普通妇科炎症或消化系统问题而延误诊治,因此被医学界形象地称为"沉默的杀手"。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Ⅲ期或Ⅳ期),此时癌细胞多已发生盆腹腔广泛转移,不仅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也大幅降低了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敏感性,导致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30%-40%左右。因此,全面掌握卵巢癌的风险预警信号、科学预防策略及早期识别方法,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系统梳理并精准识别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是有效预防的科学基础。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0岁以上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是卵巢癌的高发人群,这与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激素水平波动及细胞老化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是另一个重要风险源,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其终身患卵巢癌的风险可高达39%-46%,此外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也属于高危群体;家族肿瘤史同样具有重要预警价值,若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中有卵巢癌或早发性乳腺癌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将增加2-5倍;生育因素方面,从未生育或35岁后首次生育的女性风险显著升高,而多次妊娠及母乳喂养则可能通过持续抑制排卵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内分泌因素中,长期(超过5年)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且未联合孕激素的女性需特别警惕;此外,肥胖(BMI≥28kg/m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以及长期接触滑石粉等环境因素也被证实与卵巢癌发病存在相关性。全面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高危人群建立针对性的预防意识和监测计划。
其次,建立个体化的定期筛查机制是早期发现卵巢癌的关键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妇科盆腔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25、HE4)及影像学检查三大类。盆腔检查可通过双合诊、三合诊触诊卵巢大小、形态及质地变化,对于直径较大的卵巢肿块具有初步识别价值;经阴道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卵巢内部结构,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微小病灶,其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还能评估肿块血供情况,提高良恶性鉴别准确率;血清CA125检测虽在早期卵巢癌中的敏感性仅约50%,但联合HE4检测可将诊断准确性提升至75%-80%。需要强调的是,普通女性无需常规进行卵巢癌筛查,而对于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家族成员等高危人群,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6个月进行一次CA125+HE4联合检测,每12个月进行一次经阴道超声检查,必要时还可结合MRI等高级影像学手段,形成多维度的监测体系。
第三,科学调整生活方式是降低卵巢癌风险的重要辅助措施。在体重管理方面,保持健康体重指数(BMI 18.5-23.9kg/m²)尤为重要,研究显示肥胖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女性增加15%-30%,这与脂肪组织过量分泌雌激素、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生理改变相关;饮食结构上应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及豆类摄入(尤其是富含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同时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及精制糖的消费,有研究提示每周食用3次以上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可能降低卵巢癌风险;运动干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规律运动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功能及改善代谢状态发挥保护作用;激素使用方面,围绝经期女性如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最低有效剂量且尽可能缩短疗程,避免单独使用雌激素;此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连续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5年以上可使卵巢癌风险降低约50%,这种保护效应在停药后仍可持续15年以上,但具体用药方案需由妇科医生根据个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后决定。
第四,针对遗传性卵巢癌高风险人群,应实施更为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基因检测是制定个性化方案的前提。建议所有有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女性,在30岁前行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包括BRCA1/2、MLH1、MSH2等核心基因),明确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对于已确诊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专业指南推荐在完成生育后(通常40岁前)考虑实施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这一手术可使卵巢癌风险降低90%以上,同时也能减少乳腺癌发病风险;对于暂未接受手术者,需从25岁开始每3个月进行一次盆腔检查,每6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联合MRI检查;此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在医生指导下)也可作为化学预防手段,研究显示其能使BRCA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风险降低约60%。对于林奇综合征相关卵巢癌高风险女性,除加强监测外,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也是预防的重要选择。
最后,强化卵巢癌早期预警症状识别能力是早诊早治的核心。虽卵巢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但肿瘤长到一定体积或累及周围组织时,会有系列警惕信号:腹部症状常见,如持续性腹胀、下腹痛,进食后可能加重;消化系统症状易误判为胃肠病,有食欲减退、恶心等;泌尿系统症状多因肿瘤压迫,有尿频等;全身症状有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具“持续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特点,持续超2 - 3周、逐渐加重且无法用其他病解释。专家强调,女性出现上述症状组合,应以“卵巢癌先排除”原则,及时到妇科就诊,做盆腔超声 + CA125联合筛查。
总之,卵巢癌综合防控体系需构建“风险分层、精准预防、科学监测、早期识别”策略框架:通过家族史采集和基因检测明确风险等级,对普通和高危人群分别普及健康方式和实施个体化方案;建立以肿瘤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检查的筛查网络;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女性对预警症状辨识力。极高危人群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随着医学进步,新疗法不断涌现,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树立科学防控观念,落实预防措施,能打破卵巢癌“发现即晚期”魔咒,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